被礼仪俗语困住之后
在人情交往方面,许多东西都是不知不觉中慢慢知道的,但有时觉得,知道了还不如不知道的好。
记得儿子结婚时,当时由于不想因个人的事给同事添麻烦,就没有像别人那样,对所有同事都告知一下,而是采取了来则热情欢迎,不来一点也不责怪的态度。可后来还是被没有参加的同事好意的埋怨,人家还说“喜事叫,白事到”。是我的礼数不到,就是说过喜事时,讲究主家叫请亲朋好友的,过白事时,亲朋好友知道了要自觉去吊唁哀悼的,这是礼仪常识。
是啊,我本意为了不打扰麻烦朋友同事,结果是我做的不到位。当然,遇到同事家过喜事,我知道了不会忘记道贺随份子的。
后来,我有几件事至今不会原谅自己,它可以说是由于受礼仪俗语的拘泥,觉得做得很不好,对好朋友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愧疚感。
一件事是我的邻居加师傅的母亲过世,我过后知道,没有补随份子表示哀悼,家属院几乎也没几人知道,大家也没有随份子。
这位邻居就和住我一个单元,他退休后练太极拳,由一个太极拳门外汉变成一个考有级别证书的拳师,参加过国家级太极拳比赛,拿过多次奖项。我跟着他学习太极拳七八年,戏称他是我的太极拳“启蒙师傅”,其实我按说有太极拳的基础,因为在学校它曾是要考试的,必须学会,他也不算启蒙,但尊称他“师傅”。有时也戏称呼她的爱人好邻居为“师娘”,家属院还有一位邻居,我们四人一起在广场打太极拳多年。
后来一段时间,他领着他没有没到上学年龄的孙子一起回老家住了很长时间,听说是陪陪他九十多岁的母亲。回来以后,听别人说他老母亲走了,我当时想给他补一份悼念礼金,可几个知情人说:“你这是给人家揭伤疤哩,你没听人说‘丧不后补’的话?人家母亲去世已经多天了,你错过了,可以用其他形式安慰弥补,千万不要补一份礼。说不好听点,你是希望他母亲再去世一次?”听了别人的建议,觉得有道理,就没有补一份悼念礼。事儿过去好多年了,没有补份子,可也没有伤害与这位邻居师傅的关系,虽然他们已经搬出,住到了他们所买的高层楼房,但我们两家依然是好朋友,遇到事情依然互相帮助。
另一位是我一个很要好的同事,她退休后,住在很远的一个小区,平日很少见面。可有一天她在单位退休群里发出消息,感谢大家以及医院护工对她老母亲的关心照顾,说老母安详千古。后知后觉的我急忙发信息向她安慰致歉,原来她九十九岁的老母亲寿终正寝,吃着饭就永远睡着了。这位同事是大家公认的有名的孝女,因为据说她从小于上海抱养的,但她不知生父母,只是对养父母比亲生的还亲。后来见了面,虽然当面请她原谅,可无论怎样,总觉得个人做得非常不好,没有在第一时间知道,没有去参加悼念,没有补悼念礼。
不善于交际,缺乏变通的个性,遇到事的时候,又被一些俗语所束缚,对什么“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的话记得清楚。反省自纠所做的事情,很不满意个人的做事方式。尽管会找理由自己解脱说,你是什么人,大家知道,好朋友不会计较这些的,可关键是一想起来就生自己的气,跟自己心理的结较劲。
真是的,“放下,放下”之功,是需要狠劲地修行才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