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稿凑更聊以存档,原创非首发,首发古老的2004年07月02日《中国青年报》,文责自负】
6月29日看到央视4套的报道,说南方某省计划“通过两年的时间、打造出某某画派”。其中还有一位据说是“某某画派促进会”的领导现身说法,就打造“某某画派”的决心做了一番表白。看了之后不禁一愣:花两年时间就能打造出“某某画派”么?文化事业也能“打造”得出来么?
笔者不是丹青中人,于绘画艺术并无发言权。但以一名唯物主义者的推理来看,一种“画派”的形成,应该离不开相当一段时期的文化积淀、也离不开许多行家里手的探索实践―――两年的时间实在是嫌短了点儿。
即使从书画史上看,且不论历史悠久如浙西画派、吴门画派等,便以近代方兴的上海画派而言,其形成便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光阴、数百位画家的努力,涌现出了十数位行家高手。上海画派最早的大家,大概应属成名于19世纪50年代的书画家赵之谦;到后来30岁开始作画、并成为上海画派一代大家的吴昌硕,已经是19世纪80年代;再到20世纪初的《海上墨林》为上海画派诸家立传,“上海画派”也即是“海派”,才算是真正“打出了自己的名号”、名之不虚。细数这其间的发展渊源,“上海画派”的立世至少花费了数载时间,岂是两年可以打造出来?
画匠也许可以打造,但画家绝对打造不来。代表一种书画艺术和文化现象的“某某画派”,更不可能在短短两年之间打造形成。其实,这个道理,身为丹青中人、文化专家,较之笔者应当更为清楚。但明知不可能而放声言之、勉力为之,所显现的,乃是心态的浮躁、文化的喧嚣。而假使有些人以“打造文化”的旗号,谋求“文化兴市”、“文化兴省”乃至“打造文化政绩”,则更在文化事业之外,不可不预防在先矣。
行文至此,想起央视2套的一个节目《非常6+1》。在这个节目中,可以利用短短一周的速成培训,让一些朋友梦想成真、走上舞台,表现出与众多歌星、影星们相似的风采与才艺。比较而言,南方某省要打造“某某画派”的口号,真像是受了这个节目的影响。不过要提醒他们别忘了,《非常6+1》“打造”的只是不超过10分钟的舞台演出,绝不是可以真正行走舞台的艺术家,甚至连打造艺人、歌手都还谈不上。
毕竟,文化的勃兴靠的是长期积累与孜孜探索,一厢情愿的打造、心血来潮的速成恐怕都是没有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耐得住寂寞是做大文化事业所必备的素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与文化事业的真正繁荣实在格格不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