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张爱玲迷上这本书是一种因缘巧合,当时在父亲张廷重书房里看书时,无意识发现的,估计张廷重也在翻阅此书,摆放在书桌上没有收拾,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许多故事。这本书是清末鸳鸯蝴蝶派作家韩子云用苏州方言写成的章回小说,描述了当时上海青楼女子的生活。在民国时有相当的读者群,胡适也极为推崇这本书。
转型的时代,关于就业、关于发展、关于未来的一切,都需要有新式知识的,受过正规学业教育的人才,他们才会是社会真正的中流砥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旧式的夫子要想混入上流或者今后的白领阶层,道路越来越窄,越来越困难,所谓的复合型人才必定会成为热门的抢手人物。1934年,顺应并明白了新式教育重要性的张廷重将儿子送入了协进小学就读,因为张子静有一定文字基础,经过文化测试后直接插班进入五年级学习。而只相差一岁的姐姐张爱玲,同时已经升至了高一,就读于圣玛利亚女中,这所学校是美国教会学校,和圣约翰大学附属高中(中西女中)属姐妹学校。学生全部住校,学费也很昂贵。之所以张爱玲就读了这所学校,其实后来,张爱玲从母亲的碎语无心中明白了许多初衷,黄逸梵一直最疼爱这个女儿,一心想通过良好的教育为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前景。二则是该校多是名媛淑女,她们的举止言谈会对张爱玲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最重要一点是黄逸梵打定了主意要出国,出国便想带着张爱玲一起去,而这样的教会中学除了有西式教育的优势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推荐外国留学的机会,这初衷,或许黄逸梵真琢磨了许久,才下定了这样的决心。可叹天下父母心!这个入学条件不单是自己有这个资质,还有张爱玲不了解的、黄逸梵独自知晓的原因在里面,有些事当浮出水面时,或明白坦然,或佯装不晓。生活就是这样,懂得、在乎就会拖累人的心思,何不作糊涂,任由之?
按道理,这样的日子过下去,对于张爱玲姐弟俩还是不错的,毕竟有人疼有人管。张廷重是懂文会文之人,与孩子们是有些交流沟通的共同语言的,全家对于嗜书这爱好保持高度一致,家里学习氛围相当不错,与人沁香、醇厚的书墨气韵。
中国有一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寓言故事,启人深思。
我们在安宁里麻木地感受一切越来越好时,或许就已经酝酿了悲哀的苗头。
到了1933年,上海的房产升值了,一下子让张廷重重新定位了身份和身价。现在的社会里,我们当下随处一抓,这有一处房产的多是居民,有两套房产的可能是有固定收入的单位人,如若你有了三套房产,那么你一定是一个有资产的人了,不论你是做什么的,都是进入了小康社会。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房产不是乡下的小瓦房子了,是指一定繁荣的中等城市以上的房屋。张廷重有房产,不只一套吧?我们已经从上文中提到了好几处住过的洋房了。他的房产是高档的,大多处于贵族区或富人区的圈子里,所以,这样的房产不增值,绝说不过去的,说看涨就看涨的行情,谁也关不住喜悦。于是,增了厚膀子的张廷重身板总算硬了几分,和富亲戚们走动也多了。其中,有三家走得最近、最为频繁。其中一位在银行做事的亲戚,将张廷重介绍给了日商住友银行的华买办孙景阳做助手,处理与英美银行和洋行业务的书信往来。张廷重在津浦铁路局做过英文秘书的,处理英文商业信函等事务还颇内行,轻车熟路,上手也快,算是胜任和称职。这外商银行的华买办,其主要业务就是做投机、买卖股票、债券等。张廷重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耳目晕染,也学到了许多实务,收获不小。
这是幸运砸中了张廷重的头,摊上了好事。别急,或许还有更大的幸福在后面等着呢。当然,对于他的家庭、对于张爱玲姐弟俩是否算好事,还需要慢慢去看,去体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