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一节 教育学基础知识
简答题
模块一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5 年)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首先,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其次,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教育模式。如东方文化模式的核心是追求和谐、崇尚德行、关注整体;西方文化模式的核心是追求征服、崇尚理性、关注个性。沿着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发展的教育模式,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与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差异。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4)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预测新考点)
第一,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以文化为中介,客观上起着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普及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筛选和整理文化的作用。教育进行文化选择的标准通常是:首先选择有价值的文化精华,剔除文化糟粕,传播文化中的真善美;其次,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再次,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再对这些文化进行教育学意义的改造。
第三,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使得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了世界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繁荣。
第四,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最根本就是实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首先,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批判和融合,总是着眼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构建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使文化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其次,教育直接生产新的文化。再次,教育创造文化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3.教育与生产力、科技、人口和政治的关系(预测新考点)
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具体表现为: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具体表现为: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教育与人口:
(1)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①人口数量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②人口质量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③人口结构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教育对人口的影响(人口功能):
①教育能够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
②教育能够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
教育与政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②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③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受教育权;
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
⑤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内容的取舍。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
①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和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政治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总结: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人口都具有双向关系。一方面,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人口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也促进着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人口的发展。(科学技术对教育产生动力作用,教育反过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4.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预测新考点)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的,与以往教育有很深的关系,所以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
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虽然受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同时又和上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态发生密切的联系,受这些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上。
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种情况是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政治经济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另一种情况是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作用。
模块三 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14 年上)
纵观我国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可以看出有如下基本特征: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预测新考点)
(1)社会依据。一是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是根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需要;
(2)人的依据。一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二是根据人的发展需要。
3.简述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观点(预测新考点)
个人本位论的观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
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了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本身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模块四 教育制度
1.简述学制确立的依据(预测新考点)
(1)学制的确立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制约;
(2)学制的确立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制约;
(3)学制的确立受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
(4)人口状况制约学制的确立;
(5)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也制约学制的确立;(6)学制的确立受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影响。
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预测新考点)
(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义务教育的年限均有进一步延长的趋势,有些国家更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高中阶段。(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生产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高中的逐渐普及,高等教育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4)**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