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亲子沟通》父母课程上曾经谈到过,亲子沟通中有两大迷障,其中一个就是事情发生了到底“谁有问题?” 到底是父母有问题,还是孩子有问题?
我们所聊的“问题”不是父母经常说的问题,这不好那不好,而是“谁的内心不舒服”谁有问题,“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谁有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生活中许多明明是父母有问题,可非要把推到孩子身上,比如孩子看电视看了一天,这个时候孩子很高兴,他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父母,因为我们心里不舒服了,我们期望他看书,没有满足我们的内在需求。这时候我们采取的方式,要么就是批评,要么就是怒骂,要么就是说服教育,大部分父母很难沟通到孩子的心里去。
好,还有一种情况呢,确实是孩子有问题了,当有一天孩子去参加比赛,原本期待得第一名,结果没有拿到名次,这时候谁有问题了?应该是孩子有问题,他很失落。但往往这时候,我们父母把孩子的问题接过来了,自己大包大揽要去出主意,有时候孩子领情,有时候孩子又不领情。
父母就特别苦恼,我到底应该如何做呢?
当看到孩子的行为无法满足我们的内在需求时,父母要么改变孩子的行为,要么改变自己,这个过程需要使用的是“我信息”,不要一味的批评指责,命令,而要用我们自己的感受去表达需求。而大部分朋友在述情方面能力很弱,不善于做这个事情,所以总是会有冲突。
其次如果孩子有问题时,我们父母要如何做呢?
第一步处理孩子的情绪,第二步才是出解决方案,而方案也是需要和孩子一起商讨的,甚至说把这个事情的方案就让孩子自己出,而不是我们全部做了,于是就出现管理学谈的“背猴子”现象。
什么意思呢?管理团队中,领导者不会领导,原本职责应该是管理团队,激发团队潜能,让他们十个人发挥20个人的效能,可有些领导“背着猴子”,什么都一个人去干,下属的责任、下属的事情全他去做了,下属就觉得自己没价值,或者觉得反正什么事情都有领导作了,那我还干啥?我就“懒、耍”。
在父母与孩子教育过程,也存在这种现象,原本孩子的问题,孩子的责任应该让他自己处理。在亲子沟通中有一个理念那就是“每一个人都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孩子别看他小,他也有这个能力。
比如我们家宝贝,三岁多,她总会去想办法,有一次涑口她没有涑口台高,我对她说你要不然就在地板蹲着吧,孩子不愿意,她自己想到办法,去端凳子;还有一次,她想去游乐场玩,于是开始“套路”她爸爸,第一句话先问“爸爸你今天出去么?” 她爸说不出去;“那我们去永辉好不好?” 到了永辉超市,她就给她爸爸说“我们去二楼嘛。” 因为二楼有游乐场,到了二楼她才说“爸爸,我们去坐火车,好不好?”
孩子其实很有智慧和创意,关键是父母如何引导,如果所有的责任权和事情父母都处理了,那么留给孩子的就是逃避责任、借口、不敢担当。
我记得以前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子一天踢球不小心把隔壁的玻璃损害了,这时候他回去找爸爸给钱买玻璃,父亲告知他“这个钱我不会给你赔,这是你的责任,但是你可以通过做家务赚取费用,这样的费用来买玻璃,当然我可以提前预支工资给你。” 于是这个孩子坚持了半年时间,把费用给还上了。这里的父亲,就是在用这种方式教会孩子承担责任。
前段时间,我一个朋友在长沙也遇到这样的事情,孩子把别人的墙壁弄脏了,他的妈妈没有帮助他去赔钱,而是让孩子自己去道歉,并且自己提着水桶、干净抹布去擦拭。
不是我们狠心,而是教会孩子自我成长和承担自己的责任,就像有的孩子外出坐个火车,父母总是耳提面命“提前到,不要迟到了,车走了哦”,每次都要父母提醒,久而久之,孩子发展到,车快开了,还来问车次和时间。后来他的父母不在提醒他了,有两次错过了火车,孩子以后再也不敢了。
【亲子沟通父母课】
【青少年注意力】
【青少年学习力】
老师微信:47421774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