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读一百万字的网络小说,不如读一个章回的《红楼梦》收获巨大。我是深深以为然的。
对于《红楼梦》,我有好几个版本。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早期出版的,有脂砚斋批注本的,有岳麓出版社无障碍阅读版本的,有马瑞芳讲解版本的,共四套置放室内不同位置,随时翻阅,早就粗略看了好几遍。
越读越觉这部著作的伟大与不朽,以致于如今把它如《唐诗三百首》背诵着阅读起来,获益颇丰。
之所以说有巨大收获,是因为现在自己也在简书上妄动笔墨,一些故事和小说的细节描写以及场面的把控技巧,多多借鉴红楼的艺术手法,并汲取语言词汇之营养,使自己谋篇行文时不致于蹇塞,且内容趋于饱满。这使我大喜过望,更对读红楼推崇备至。
疏食遨游客老师依托LP理事会开了个红楼专栏,搞的很红火。近期又开展读红楼活动,也大受欢迎。于是,我就时时逛去,每次偶一冒泡,参与红楼置喙,受益多多。
当然,最受益的还是阅读那些阅读红楼以后的朋友写的文章。我喜红楼,能读到把里面的段落背下的程度,但如红粉们洋洋洒洒写一篇感悟文章,却是文思枯塞,吭哧半天也弄不出个所以然。
早期也写过几篇,投了伯乐,无人问津,于是信心倍受挫伤,索性光读不写,不仅背原文,还大量阅读感悟红楼的文章,并细心加以比对,深入多角度思考,竟比自己卖力去写还提升得快,这又是一种读书方法。即:他们读红楼,我去读他们!
比如我重温《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时,对于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和一些建筑及方位不太明了,读了巧说诗语的关于这章回的文章,算是彻底搞清。
因为她在文章中插入了有关的解说图,一下子变得非常直观,再背诵着原文按图索骥,一幅贾府格局以及里面的人物立即鲜活起来,反过来又加深了对于内容的记忆,实在是畅美之极。
有此经验,就更懒得写了,便随时调取这些红粉文章阅读。我知道这是一种懒汉思想,因为别人好不容易憋出一些新观点,开拓一些新思路,启迪一些新角度,我却统统拿来为己所用,总觉得有种小偷的干活。
不过呢,我读后大都给个超赞,并拍一通马屁,高度进行赞美,也算对自己进行开脱和安慰。
孔乙己当年还振振有辞辩解:窃书?读书人的事,算窃么?尽管我认为这是一种狡辩,但于我是很受用的:汲取别人的东西,写文章人的事,算窃么?
诸多人等的眼光和思维,聚焦到一本书上,就会如万花筒一般闪射出缤纷五彩的光辉,这种光辉足以将这本书立体化,多棱化展现在你的面前而没有思维的死角。
所以,当疏食遨游客,七月的岛,巧说诗语,梅美生活,三秋桂子们卖力读红楼并撰写文章时,我是大肆鼓励与鼓吹,以激发他们写出更多更好的红楼文章。
这块红楼的百花园,能撷取多少心醉神迷的馥郁和芬芳哈。
这些精华部分我都是在读原本红楼时,逐章逐页加以批注上去,并狗尾续貂,加上自己的一些胡言乱语,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这种读,委实是一种投机取巧,上不得大雅之堂。但却能博采众长,省心省力,轻松而惬意。
在各种观点和思考的碰撞中,自己费神读红楼的那种孤独感消失了,有些疑问解惑了,有些复杂的人物关系捋顺了,一部红楼,真正成了在文山书海中的指路名灯。
我很感谢他们。不仅仅在于他们洋洋洒洒不断挥就一篇篇优秀的文章,还在于他们那种孜孜不倦的勤奋治学精神。
相比之下,我就自惭形秽,每每也想提笔为文,但热情不过三秒,决心没有半寸,就偃旗息鼓了。
因此,也准备参乎进去,舞动一番笔墨。毕竟不能总这样投机取巧读红楼,时间一长,说不定真成了现代版的孔乙己:他窃书,我偷观点。
都不可取。指不定还会被丁举人海扁一通,也未可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