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难以理解科学理论,因为科学勾勒的世界图景和自己早已拥有且习惯的世界图景完全不同。爱丁顿爵士曾经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两把椅子”形象生动地说明科学图景和常识图景的差别。在科学图景中,椅子是有无数个微小的原子所构成,原子则由原子核以及围绕着它选择的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的质量很大,但体积却很少。如果等比例放大,原子是一座标准体育馆大小的话,那么原子核只是体育馆中央一粒米粒大小,如果将原子放到成地球大小,那么原子核直径大约为1000米。因此一个原子大部分空间是空无一物,空荡荡的。所以爱丁顿爵士才会说科学眼中的椅子是有虚空组成的。
然而,在常识图景中,椅子是个实实在在的对象,人们不能像伸入大气般伸入到椅子内部。椅子如此,绝大多数能够被我们的自然感知觉器官感知到的对象也是如此。除此之外,高速运动的物体,超大型物体的物理特征,以及超复杂的社会结构和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即使我们没有接触相关的研究,我们也大可以推断出他们的世界也是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光怪陆离”一词就出于此处,形容云气聚散,放射出五光十色的光彩。至于什么样的云气,如何聚散,又放射出何种光芒,想必是不可考的,或许也有可能屈原当时看到的云气在今人眼中早已见怪不怪,十分平常。然而,科学世界之光怪陆离无论如何是无法通过经验加以验证的,毕竟人们无法通达到科学的世界。我们不可能缩成亚原子大小去体验波粒二象性是什么感觉,我们也不可能加速到光速,来体验某种“风驰电掣”的刺激。在根本的意义上,我们无法通达科学世界。犹如我们无法用先天盲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描述绚丽的晚霞,即使他也学会了如何用颜色词汇表达和颜色相关的句子。
世界不是语言创造的,但只能通过语言来表达,没有语言,你我只能用指示的方法让彼此关注自己所关注的对象。一旦出现了语言,世界就慢慢退却,语言就越俎代庖,将世界取而代之。在这个意义上,无法表达的就是不存在的,不同的表达意味着不同的世界。因此,自然语言“创造出”常识的世界,而“数学符号”语言创造出科学的世界。回答本文的标题,为什么光怪陆离的科学直接却是一个保守的世界,科学的局限又在哪里呢?
保守还是激进,本是用来描述行为是否符合既有的规范,很明显这是一个自然语言词汇。转借到思想,保守的思想表明它不容易发生变化,而保守的思想一旦发生变化,通常就会带来思想的彻底变革。借用库恩的观点,保守的思想改变前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所以,持有不同的科学范式的科学家面对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就意味着不能随随便便证实或证伪一个科学理论,正如人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些日常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要求“日月换青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