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学会放手、感恩生活、战胜自我时,我们虽然获得了充实而强烈的快乐,拥有了极致的体验,我们虽然获得了充实而强烈的快乐,拥有了极致的体验,但这毕竟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如何才能让快乐更加持久?
创造快乐的道路有两条。
第一条道路是从自己的内心寻找力量,我们将其称之为释放的快乐。
第二条道路是向他人敞开心扉,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解。我将其称为融入的快乐。
快乐与外界无关,无论什么都无法使其枯竭。
个性化的过程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
反躬自我,通过自我审视,分辨出那些东西不属于我们,而是外界通过教育和文化或多或少强加给我们的,其中包括对社会、对宗教核对我们自己的看法和信仰。
必须用批评的眼光审视这些联系,然后将妨碍我们的关联一一斩断。我们将这种做法称为“切割”,由此我们也迈出了通往自由的一大步。
个性化过程是一项摆脱固有观念的工作,需要人们在自省时付出双倍的努力。一方面要及时发现不合适、不属于我们的东西,一方面要发掘真我,洞察我们内心的真正需求和深藏的天性。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指出,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天性。
“人的一切及物质本身首先是拜自然所赐,然后才由各种关系加以塑造,后者不过是人生的次要和偶然因素。”
他告诉我们,为人事处,只有顺从天性,才能获得幸福。正如荣格所说,了解自己的目的,乃是让生活顺从天性,不断回应内心最深的渴望。
认识你自己.....回归真我
不要羡慕任何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斯宾诺莎提供的妙计:“仔细观察,什么让你感到快乐,什么让你痛苦难过。”
学会自我肯定,大胆地拒绝给自己带来不愉快的人不恰当的要求。
据很多人的尝试体验的结果,自以为外界的人很在意自己,其实真正在意你的人极少,少到你都不敢相信。因为你曾经那么在意外界的眼光,在乎所谓的“面子工程”,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想要得到所有人的喜爱是愚蠢且徒劳的尝试。如果我们总是活在别人的评价与判断中,我们将永远无法获得快乐。
斯宾诺莎的解放之路
将一切问题都归咎于他人是一件多么简单而又愚蠢的事情!
人非生而自由,必须通过努力才能获得,其途径就是以理性态度对内心情感和观念追根溯源。
斯宾诺莎认为,努力、冲动、食欲和意志都是欲望,可以说欲望是“人的本质”。当一个人受到束缚,一定是欲望的方向出现了问题。他之所以感到难过、不幸和无力,是因为将欲望寄托在一些没有价值的事物上,这些事物只会损耗他的能量,对他的成长没有帮助。
感性本身并不是坏事,因为它会受到理智与意志的约束,真正有害的,是感性和欲望中的消极因素,只要借助理性的判断,就能将其变为积极因素。一旦欲望得到有效管控,我们就能享受到它带来的完全而持久的快乐。
我们必须摆脱外界的影响,努力称为自身情感的主人。唯有如此,我们的情感才能变得更加积极。
只有不断校准“欲望管控”的方向,我们才能开启幸福与成长的大门。
耶稣——欲望的大师
耶稣曾救下一位因通奸而被处以石刑的妇人。
“学会在欲望中成长吧,要不断校准方向,不要再错失目标了。”
“上帝派它的儿子来到世间,不是为了审判世人,而是为了拯救众生。”
耶稣从不轻言善恶,而是将真实或虚假、公平或不公、有益成长或有害生命作为评判标准。比起用道义的审判压倒对方,他更愿意通过一个姿态或一个友好的眼神帮助人们重新振作。
用爱与快乐触碰心灵,而不是固守道德说教,排斥一切不按规矩行事的人。
从内心自由到世界和平
如果我们不去试着了解自己,涵养自知之明,那么终其一生,我们只会被情绪、欲望、激情、信仰、幻想和理念驱使。我们自以为形式无拘无束,事实上却未能摆脱感性与信仰的左右。
只有与自己达成和解,我们才能与他人好好相处。
一个人如果能够克服自身的冲动,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快乐,那么他就永远不会伤害他人,他也由此战胜了自私、嫉妒、贪婪、掌控欲望、患得患失、自尊心匮乏或者自尊心过强等弱点,简言之,就是斩断了一切可能造成内心冲突或引发战争的恶源。
正如甘地说:“要想改变世界,必先改变自己。”
【本节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