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演绎《易经》,以乾、坤为首。孔子解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意思是:天尊贵,地卑微,阴阳于是确定。由低至高排列有序,贵贱也就各得其位。
可见,礼仪,是维持天地秩序的。当然,也同时维持社会秩序。
前面我们说过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大不同。西方的文化是宗教文化,强调人人均是上帝的子民,因此,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在西方,可以直呼父母的姓名,而在中国,如果你这样做,会被认为不尊不敬,没大没小。是因为中国文化强调尊卑,古往今来,许多礼节也因此应运而生。
我们先来说人伦,古人认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五伦: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其中,夫妇又为五伦的基础,因为有了夫妇,才会有父子、兄弟,也才谈得上君臣和朋友。这五伦之间需要一定的行为规则,社会才会有序而和谐。在儒家的理论中,社会秩序是按照“在朝论爵,在野序齿”这两个基本原则确定的。
所谓“在朝论爵”,是指在政府部门或者正式场合,要以爵位的尊卑为秩序。在现代社会,爵位即行政职务。有人认为这不平等。凭什么当官的高人一等,不是要人人平等吗。其实等级是社会管理的需要,一万多年前人类处于原始群落的状态,无父无君,虽然人人平等,却是野蛮时代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事日繁,国土渐开,需要分层分级的管理,并且需要明确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的从属关系,否则政府机构就会陷入无序状态。各级管理者所承担的责任有大有小,儒家认为,德性与职务应该成正比,德性越高者职务应该越高。爵高者承担的社会责任大,所以是尊者,应该受到下属的尊重。在中国的文化中,对人的任用,一直把德放在首位。因此,我们“在朝论爵”,是尊重那个德行高尚,值得我们尊重的人。
所谓“在野序齿”,是指在民间或者非正式场合,由于彼此之间都没有官阶,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来确定尊卑关系。中国民间的尊卑关系是按照辈份或者年齿来区分:不同辈分之间,辈分高者为尊,低者为卑;同一辈的,年齿(年龄)大者为尊,小者为卑。无论是宴饮还是其他活动,都要以尊卑为序。这是我们民族千年承传的“长幼有序”的社会风气,也正是儒家所提倡的孝悌、尊老的理念。
当然,礼仪,时为大。在今天这个与国际接轨的时代。我们“在野序齿”除了以年龄来定尊卑外,还要加上性别。如在男女同时出现的社交场合,就遵循了“女士优先”的原则。现在很多外企的男性老板在与女性下属一起进出公司大门的时候,都会很绅士地礼让女性下属先行,甚至为其拉门。所以,“在野序齿”,是指的非正式场合,以年龄和性别来定尊卑。
秩序问题,说得简单明了一点,就是谁先谁后,或者说是谁让谁的问题。确立了尊卑的关系,谁先谁后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以年齿为尊卑之序,不仅最为公平,也最合理。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有老年人在,他就应该优先,老者为家族和社会作贡献的时间久,加之年老体衰,理应受到晚辈的尊重。在平辈之间也是如此,兄长受教育的程度高、生活经验丰富,理应受到弟辈的尊重。
所谓尊卑,不是说社会上有一类人永远是尊,另一类人永远是卑者,此类人永远压抑彼类人;恰恰相反,所有的人都是相对为尊卑。一家三代,父亲在儿子面前是尊者,而在祖父面前则是卑者。父子之间,做儿子的是卑者,一旦娶妻生子,做了父亲,就变成尊者。所以家里没有一成不变的尊者,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卑者。平辈,同事之间相交,各自把对方当尊者,而把自当卑者,彼此都得到尊重。可见,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平等。
然而现实社会总会存在地位或者贫富的差异,那么不同身份的人是否平等呢?《礼记》说:“礼者,自卑而敬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意思是说,所谓礼,是通过“自卑而敬人”的方式来展现的。这里的“自卑”不是今人说的没有自尊的“自卑感”,而是自我谦卑的意思。“自卑而敬人”,是中国人彼此交往的重要原则,要求人们把对方放在比自己高的位置来加以尊敬,而把自己放在次要的位置。而在中国人看来,只有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处处尊重对方,社会才会进入高度和谐的境界,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平等。“负贩者”是指肩挑背负、沿街叫卖的小贩,当时属于“弱势群体”,即使如此,他们也有做人的尊严,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
《礼记》称引孔子关于“大同世界”的论述,反对人欺压人,认为鳏、寡、孤、独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怀,并且把他们过得是否幸福,作为衡量社会完美与否的重要指标。这些论述的意思都是一致的,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很有启迪。
有尊卑,就必然有礼让。礼让与竞争并不矛盾。礼让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的秩序上,而竞争则主要体现在事业上。该礼让的地方应该礼让,该竞争的地方不妨努力竞争。礼让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可以让人更好地投入竞争。
-2018.4.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