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准备给孩子们讲评“时代·家乡·我”的作文,从周三孩子们写完交到我手里,我评改、整理、准备评讲资料,已经两天了,时间不算长,但是对我而言,很多资料都是从自己的“月光宝盒”里翻捡出来了。
讲评课就用诗人李元胜的诗句“我,是故乡的最后一只容器”做题,和他们一起吟诵:“仿佛自己是一张美丽的地图,仿佛只有在我这里,故乡才是完整的,它们不是消失,只是收纳到我的某个角落。而我,是故乡的最后一只容器”。
然后一起聆听用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谱就的歌,做摘抄:“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接下来是审题、立意,结合孩子们的作文,提醒可能的“雷区”,比如“重点不是家乡教给“我”什么,而是家乡教育“我”本身”,比如家乡与我关系不可单一——不仅仅是家乡哺育“我”,“我”应该反哺家乡。
接下来是用名家名言、具体事例从各角度解读“家乡与我与时代”的关系:
张晓风《摇动过,但依然是我的土地 》:“奇怪啊,地震的时候我其实也是怕的,却打死也万万想不到出国的念头,当时只一心等地震过去,好赶快爬出来修改不甚满意的底稿。间或摇得太不像话的时候,就从心里跟上帝顶顶嘴,表示异议。摇得更厉害的时候干脆把心一横,搂着女儿对自己说:“好家伙,死就死吧,这辈子活得也不枉了,怕什么?”
因为是自己的土地,因为是自己的天空,因为不是观光客,所以地动天摇的时候,心情无论如何惊惧,仍然拿脚跟踩住这块地,仍然用头颅顶着这片天。就算死,千年后,有人从劫灰中掘出成尘的你、我,我们的骨血仍然饱含着今夜的月光,仍然化验得出本土的泥屑。”
生于斯,长于斯,家乡是生长我们骨子里的。
《三峡人家》导演贾樟柯:“所谓故乡,就是我们睁开眼,看到世界的第一道光线、第一抹颜色,学会的第一句话,我们在这里建构了我们对世界的全部的理解。
故乡的距离越来越远的时候,你才真正获得了故乡。一个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真正获得故乡。一个人只有获得了故乡,才能获得自由。”
离开故乡是为了看世界,看了世界后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故乡。离开,是为了归来。
两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桂州代表团审议时谈幸福感:“一个地方的幸福很重要,要记得住乡愁,比如小时候爱吃的东西,比如贵州的牛肉粉。每个地方都有让大家留念的东西,不要小看这种幸福感,因为这种幸福感能留得住人。”
家乡是牵引我们的那条线,不管你飞多远,线的另一头一定拽在故乡手里。
电影《万里归途》:外交官临危受命,手无寸铁深入战火废墟之中支援撤侨,带领同胞走出一条回家之路。“回家”不仅是从异乡到故乡的空间位移,更是一种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认同、精神归属。
即便穿过枪林弹雨,即便是漂洋过海,中国人也要回家。
北京电影学院崔卫平教授:你我的选择,决定中国的未来;你我的未来,就是中国的希望。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良知,中国便不会沉沦;你有尊严,中国便不会没有脊梁;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对于家乡,对于时代,我们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费孝通《乡土中国》:“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类似的风俗。”
中国就是我们的家,就是我们的家乡。乡土难离,落叶归根,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情结。
时代是我们的时代,家乡是我们的家乡,我们从时代汲取能量,从家乡获取骨血,我们也理应为这个时代、家乡绽放自我,奉献青春。
6点过3分,要错过晚饭时间了,该下班了!唉,谁让我喜欢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