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脑袋里的怪东西》,是一部很有趣的以小人物的人生史讲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变迁史的小说。
对于笔者这个住在一个小城市的人来说,城市总给我一种莫名的熟悉而又陌生感,不同于农村可能十多年过去也就多了一些发达的人家改造农家弄出的三四层独栋别墅以及再多几盏小店的缓慢变化,城市几年就又多了几个新街区,市中心、商业中心可能又变了些位置,还想着以前这一块还是农田现在却早已建起了高楼大厦,却没注意到再远一点的土地已经有了规划搭起了钢筋架子不到几年又是一片新城区以及老城区又有要改造翻新的地方了。虽然我打小在这个城市长大,但是蓦然回首又不禁怀疑自己并不是生在这座城市。特别是读大学后回来总是心有戚戚焉,心有所感却又不知想表达什么怎么表达。
笔者相当佩服这部小说,这部小说就写出了住在城市里的人对城市的感觉:感受着城市切实的感受着城市细小的变化,有时还会对城中一些大事感到不明所以,渐渐地离不开这座城市爱上了城市但是又觉得它很陌生好像这座城市又不是自己记忆中的这座城市。而自己一样不断闯荡虽有前进但又好像没有变化又回到了原点,到了最后觉得自己变了,城市也变了,但是城市也仍然是那个城市,自己也仍然是那个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城市与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变化。
麦夫鲁特,这位来自安纳托利亚农村的农村娃,中学就跟着他爸来到伊斯坦布尔闯荡,边读书边帮他爸卖酸奶钵扎。他老实肯干,有着像普通人一样想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想法,也有着读书枯燥不如去外面玩的松懈心态。学业上不上不下的他虽然没有预想中那样好好学习改变命运,但是也懂了不少道理并且还想着积累资本飞黄腾达成为资本家的梦想,不过最后梦想最终还是梦想自己老老实实地做起了街边生意得过且过。当然他也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的好友是一名共产主义者他曾跟着好友一起去街上贴共产主义的海报写标语,而他的亲族却又是歧外的突厥国家主义者他也曾跟着他们去撕他贴过的海报,他无意识中卷入并以一名视角无比清晰的旁观者经历了国家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争斗中。他在堂兄婚礼上看堂兄妻子的小妹妹一眼对其一见钟情,并且为追求她研究写情书,还想着私奔。。。。。。越看下去,虽然觉得有趣,但是其实这正如你我一样,这就是一个普通人波澜壮阔其实也波澜不惊的人生罢了,这人生值得一书,可亦不过如此。但是,就是这种并不是那些身居高门大手一挥就能以自己的想法改变国家的大人物,而是这种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人,才能让读者觉得非常贴切。也正是这样活在变化的城市中的普通人,能够以自己的双眼细腻地记录着伊斯坦布尔的变化与感受展现给人看。
伊斯坦布尔,麦夫鲁特刚来的时候,居住的外围街区还不能算在伊斯坦布尔,进城谋生的人们聚居在此,并且如果有一些钱,就会找区长开一张土地证明圈下一块原本算作林业用地的土地,为了防止政府人员以这是林业用地不能盖建筑要强拆屋子就搭一座一夜就能完成的住屋一夜屋,就这样一个一个山头渐渐地被进城人盖的一夜屋取代成为居住区。城区交通杂乱工业化制造商品尚不发达大量小贩能靠做些酸奶钵扎买卖谋生。。。。。。而越往后,电网电话线渐渐地拉起来普及电网,出现高楼建筑,现代化城市化开始缓缓地展现出来。当然不止这种城市的变化,正所谓寄情于物,不同心境的时候对城市的感受自然不同。麦夫鲁特刚来的时候还对城市不熟悉,而父亲又经常晚上出去当走街小贩不在,因此对夜晚感到非常地害怕,害怕远处的狗叫。而当麦夫鲁特结婚后,这时他对夜晚不仅感受不到可怖,反而觉得温馨浪漫,在家与妻子温存一番后,再出去当走街小贩觉得整个世界都如此的惬意。而有时即使结了婚有个恩爱的家庭,但是生活不如意抑或是想起往事又或者觉得伊斯坦布尔发展太快快到自己都快不认识了,又觉得一种无法抗争的苦闷压倒了自己。还有着麦夫鲁特对城市的各种幻想,即使物是人非,当他背着钵扎叫卖时又给了他对过往的无限幻想强加于当下的梦幻感。
当然伊斯坦布尔还不止就这些东西,毕竟伊斯坦布尔还经历过土耳其的军事政变,经历过不同意识形态的争斗,经历过土耳其史上的货币贬值。。。。。。这些事,当事的普通人虽然无法完全理解却经历了这些巨变的各种细节,也成了他们独特的人生回忆。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大城市的变迁、历史上的沧桑往事。。。。。。到最后就融入了这个奥斯曼帝国时代就存在的酒精饮料——钵扎中。固执的钵扎小贩麦夫鲁特,就成了一切的见证者和记录人,到最后虽然一切都已物是人非随风而去,但是只要深夜麦夫鲁特用钵扎小贩特有的腔调叫卖着快要消失的钵扎,他们的叫卖声,唤醒了我们对过去几个世纪、那些消逝的美好日子的记忆,喝下钵扎,就如同饮下了伊斯坦布尔和他的人民见证的一切。
看看这本书,感受这本书里记录的伊斯坦布尔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