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把康德第三《批判》的构造大体讲一讲。一般都知道第三《批判》是讲美学的,但也不完全是讲美学。它有两部分,一部分属于美学判断,或曰审美判断,这部分是讲美学的。但还有一部分是讲目的论判断,大家讲第三《批判》很少注意这一面的。现在讲哲学很少讲这种思想,大体已经成古董了,很少人提到的。但是,目的论判断的作用一般人也不懂。
美学判断(aesthetic judgment;judgment of taste)还分两部分:一部分讲纯粹美学判断本身,讲beautiful(纯美),讲beautiful,就是讲纯美的东西。还有一部分也是属于judgment of taste,那是讲sublime。尽管sublime也属于taste的问题,但它不属于美,sublime直接的意思是崇高、庄严、伟大。
因为美学判断包括beauty与sublime两种,所以,中国人有一个方便的翻译,就是说,beautiful这一方面讲的是优美、柔美,而sublime就译作庄美。我以前没有仔细看,依据一般人告诉我的了解,以为sublime就是庄美。我现在仔细看看第三《批判》,sublime就当sublime,不当美看。假如说美有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那是美有两支、两面,但是,康德不是这个意思。尽管beauty与sublime都属于美学判断,但beauty是beauty,sublime是sublime。所以,我提醒大家注意,aesthetic这个字很麻烦。
什么时候西方人用aesthetics这个字代表美学呢?在英美方面都是用taste,凡是讲到美都是用taste这个字,不用aesthetics这个字。Aesthetics成为一个学名,代表一门学问,叫作美学,是从德国人鲍姆加登(Baumgarten)开始。Aesthetics这个字亚里士多德的时候就使用,我们平常也经常使用这个字,那都不是美学的意思。
譬如,丹麦哲学家齐克果(Kierkegaard)讲人的生命发展三阶段,第一阶段就是aesthetic,这个地方就不能译作美学。第二阶段是宗教A(ethics)。第三阶段是宗教B。宗教B是真正的宗教,那是religion。
宗教A就是道德本身的意义,代表胜利。这很有道理,这是古今中外所同然,中国人以前也这样想。为什么宗教A代表胜利呢?因为道德这个阶段代表扭转的阶段。扭转就要奋斗、斗争。斗争的力量就是意志的力量,胜利就表示你的意志强。谁的意志强谁胜利嘛。扭转什么呢?道德在我们生命中所代表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从感性的阶段扭转过来,使你的生命服从理性。我的生命由感性主宰呢?还是由理性主宰呢?这是一个大斗争、大奋斗。你知道现实上有多少人堕落。什么叫作堕落呢?堕落就是感性作支配,感性胜利。道德的作用就是扭转过来,不能让感性作我们生命的主宰。这是普天下之所同然,没有人能反对的。
人不能离开感性,但不能以感性作主宰。中国两千多年前就有这个意思,用中国的老话说就是圣人孔夫子的话:“克己复礼”不就是斗争吗?谁能够把自己的己私克服而恢复礼,谁就是胜利。所以,孔夫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什么叫作“克己复礼”呢?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讲这种东西要有道德精神,没有道德精神就成迂夫子。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我不是不能动了吗?我怎么动才算合乎礼呢?有人说什么是礼呢?不知道什么是礼,左右都不是,干脆自杀算了。这是可怜虫。有人就说,这是理学杀人。这是没有道德意识。没有道德意识,没有胜利的意识,就不要讲这一套。
由道德的扭转,使我们的生命顺适调畅,全部交给上帝。这才是真正的宗教境界,齐克果名之曰religion B,就是宗教本身。宗教以信仰作主,宗教的本质是信仰。谁的信仰虔诚、笃实,谁的意志力就弱。道德是要你的意志强,到信仰的时候,你要把个人的意志拉掉,我全部交给上帝,这个才是信仰。依照西方人的讲法、基督教的讲法,宗教是最高境界。
第二阶段是道德阶段,道德是意志。第三阶段是宗教,宗教是信仰,信仰是意志的弱化。这个弱化很有道理,中国人对这个“弱”字也看得很高的。那么,第一阶段aesthetic不能译作美学的,它属于感性的阶段。依照中国的讲法,类比这三个阶段,就是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中国人很重视诗教,温柔敦厚诗教也。所以,孔夫子说人要兴发于诗,“不愤不启,不俳不发。”愤、启、俳、发,这就是兴于诗。
“兴于诗”也是开头,那么,你从“兴于诗”了解齐克果所言第一阶段aesthetic的意思,aesthetic就相当于兴于诗的兴发阶段。所以,一般的讲法,aesthetic是感性的阶段。第二阶段的道德就是从感性扭转过来,进到理性。进到理性就正好是“立于礼”,人要在礼中站起来,这话很有道理。礼不是拘束我们,礼正好成就你,使你能够站起来。礼代表方正,“立于礼”显然是道德的阶段。
荀子看不起《诗》《书》,荀子是地道的理性主义、抽象的理性主义,他那个理性主义属于understanding。所以,他瞧不起《诗》《书》。为什么瞧不起《诗》《书》呢?他说《诗》《书》驳杂,零零碎碎的、主观的,没有什么道理。抽象的理性的哲学家大体是讨厌诗人、文学家的。柏拉图就讨厌荷马,程伊川、朱夫子就讨厌苏东坡。荀子瞧不起《诗》《书》,因为他的头脑是抽象的逻辑的。所以,他看不出《诗》《书》有什么作用、意义。
有另一个头脑很重视《诗》《书》,就是孟子。孟子有具体的智慧,他的理性是具体的理性。孟子擅长《诗》《书》,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是赵岐《孟子序说》对孟子性格的描述。孟子擅长《诗》《书》,他不把《诗》看作零零碎碎的情感,《诗》能兴发,他能读出意义来、读出道理来。《书经》也不是一些历史杂碎,不只是一些历史事实,他能从《书经》看出道理来。孟子擅长《诗》《书》,就是他能从零碎的主观的东西中看出客观的道理来。所以,孔孟之教、儒家之教一定要读《诗》,读《诗》是取兴发的作用,不兴发不行呀。读文学作品可以兴发,不是说你读了文学作品就懂得美,而是你有兴发,你的生命有触动。你的生命有开端,可以往上提。要不然我们的生命永远往下沉。所以,第一步的兴发很重要。不感不行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