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什么?中国古代“仁”字就是这样写:人两足走路旁加个二,为什么不就旁加个“一”?“二人”是两个人,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会。一个人没有问题,有两个人就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就是仁。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为美”意思是我们真正学问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学问到了真善美的境界。“择不处仁”的意思是我们学问、修养,没有达到处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他说一个人去了“仁”字,就没有中心思想,就算这个人很有学问,没有“仁”也会招来恶名。仁者爱人不要过分解读,绕来绕去把自己绕懵了,大道至简,记住用心去爱人就可以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00055/8be1ed6659ea47bc.jpg)
老子讲的“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又是什么意思呢?二位圣人在抬杠吗?注解老子的学者专家,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困于老子的语言文字,没有听出弦外之音,把老子误解得太厉害、太离谱了。实际上老子、孔子都是同一精神,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我们首先要知道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最动荡的一个时期,各国之间,相互争战,彼此攻城掠地,都以仁义的美名作口号。等于一些极权政体,也是标榜民主、标榜自由及人权。他们所谓人权,是你听命于我的人权,我要你怎样,你便乖乖地怎样。春秋、战国的时期也是一样,你们要讲仁义道德,那很好,我也跟着讲。但是你们一切都得照我吩咐,要跪便跪,要杀便杀,反正我也可向外宣布这是为了仁义道德,不得不尔。仁义道德的用法,一至于此,那已是天下大乱,不可救药了。所以老子非常讨厌,又主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社会上不需以仁义作宣传口号,越是特别强调仁义,越是尔虞我诈,毛病百出。日本侵略中国的口号解放中国,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而我们看到的是屠杀中国人,做了坏事还不承认,老子反对的就是这种假仁假义。
老子主张“绝圣弃智”,不以圣人为标榜,不以修行为口号,只要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做人,那便是真修道。“绝仁弃义”,要废除那些假仁假义,伤天害理的做法。有时候,我们看到历史上的故事,很多是口头上大吹仁义道德,要帮忙人家、救助人家,结果对方倒了大楣。这种仁义其名,侵略其实的勾当,非常要不得。至于“绝巧弃利”,那是针对人类喜欢耍自己的聪明才智,自认高段而言。东西方宗教皆认为使巧用计,想办法耍手段,一般都是为了图利自己,那是强盗心理,是不道德的。无论是哪一种高明的学说,或哪一种超然的思想,用之既久,就会产生相反的弊病,变为只有空壳的口号,并无真正的实义了。例如佛说“平等”,但经过几千年来的印度,阶级悬殊,仍然极不平等。同样地,我们先民教导了几千年的“仁义”,但很可惜的,又能有几多人的作为,几多时的历史,真正合于仁义之道!又如耶稣,大声疾呼要“博爱”,但在西方两千年来的文化,又有哪个时代真正出现对世界人类的博爱!此正是老子叹息“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的来由。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00055/1565d101ecd862da.jpg)
大道无形,能用语言讲出来的道就不是道,仁义博爱平等这些大道理既然有这么多副作用,那我们该如何学习呢?用什么理论指导我们去做事呢?王阳明说心即理,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在内心,不必向外求,我们心里有一个无所不能的良知,用心做事,致良知,知行合一,一旦用心,万事可成。
我建了读书分享群,进群私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