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班上有同学好了,具体是谁追谁,不得而知。那时候,鬼知道什么是爱情,只是觉得那女生挺漂亮,那男生也不赖,他们在一起了,就是这么回事儿。他们经常在一块儿,也互相送个礼物。印象较深的是,那男同学送了一盒自己用彩色胶带裹的立体星星给那女生。
后来班上掀起了一股胶带风,男女生都爱用彩色胶带裹星星。找不到送的人,就自己留着。
小学时候的课间游戏是抓石子,虽然班主任三申五令禁止,可是我们的下课时间除了用来抓石子,实在不知道该干嘛。
老师不让,觉得我们在地上抓来抓去,太脏,又见每三五人蹲在一块儿围成一圈,就像小农民工在地上玩泥巴,影响班容班貌。
他哪里知道我们的乐趣,又哪里知道我们从这些游戏里建立的革命友谊。
后来,学校有了广播,会在课间播放流行歌曲。有一次,我在操场的一个角落扫地,广播里播放的是梁静茹的《宁夏》。我听呆了,真特么好听。我转过身去,见我们班那小对儿蹲在台阶上拿着MP3听歌,一人一只耳机,真特么浪漫。
02
想想,我们的时代,看似一样,却又不同。
我没有拥有过MP3和MP4,小学和初中,我有的只是家里共享的卡带机。
那是用来听英语磁带的,不过我的英语还是一塌糊涂。
初一的时候,跟老妈说我的梦想是当英语翻译,那是因为第一次英语考试考了个很不错的成绩。后来的期中考,试卷不及格,我把手放进抽屉里,将考卷捏成一团,很气愤,觉得英语好难。自己难以接受分数,努力之后换来的破分数让自己抬不起头。
等到老师上课讲卷子的时候,还是不得不拿出来,重新展开,眼睛放空,看着皱皱巴巴的卷子。
用卡带机听了不少英语磁带,后来搞到了另一些磁带,也时常可以听些歌曲。
有时候卡带坏了,里面缠成一团,将磁带拉出来,找只筷子插进那个卷带轴,慢慢转,把带子重新盘回去。
一切弄好,再重新放回机子里去,摁下开关,声音好比杀猪,没救。
03
我特别想回到我玩红白机的那个时代,再玩一次魂斗罗。
想想都觉得很酷。
为了买那个游戏机,我攒了一整个月的早餐钱。
每天回家就呆在黑白电视机面前,插好线,握着手柄,开始投入无比激动人心的战斗。
那时候,最希望收到的礼物就是各种游戏的游戏卡。
04
好,那是我的主流时代。
回到非主流时代是另一番光景。
我的那个时代,电脑是稀罕物品。我拥有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手机,是高一时候的事,按键的步步高手机,屏幕很小。现在想来,我居然用那小小的屏幕看了几十万字的小说,简直不可思议。
我正式玩QQ已经是高中了,那时候班上的人大多都转站玩微博,有了许多粉丝了。
我QQ空间里发表的说说,涉及喜怒哀乐,恨不得一天发个十条。发完之后时刻关注,有谁回复了,再看看谁给自己留言了,留言内容:“记得回踩”,后面是一长串的脚印。
写的东西不想给别人知道的话,就选择扔个漂流瓶。看,陌生的人多友善!发几个字过来,也让自己觉得有所安慰。
聊QQ,网名“你是我的优乐美”,隔三差五换,又变成“飞天小少女”。
给自己换个非主流的头像,可以激动一整天。
然后,去了理发店,指着屏幕上的发型告诉理发师:师傅,我要跟这上面“一毛一样”的。
加个网友,留个号码,等别人打过来,又秒变怂货,不敢接。
05
那还是一个中二病的时代。
那时候,同宿舍的朋友喜欢泰国的“洗剪吹”组合,每天用手机播放他们的歌曲。想想那浓郁的“乡村重金属小清新”口味,完全hold不住。
我和舍友可以用各自自创的语言交流半个小时,叽里呱啦一大堆,直到旁人投来凶恶的眼神。
然后,发了疯似得,拿起扫帚当吉他,把洗脚盆盖在桌子上,用筷子“击鼓”,全身心投入,玩得不亦乐乎,直到舍长阴森森的一句:“明早要交的数学试卷做好了吗。”
瞬间,一切都安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