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雁子休假在家。哥哥家的孩子泡泡很喜欢粘着雁子玩,雁子也很喜欢小家伙。泡泡正是七八岁的年纪,活蹦乱跳,充满好奇心,一刻不闲,但也因为太活泼,而常常会惹人烦。
家里有句老话:“七岁八岁讨人嫌,惹的猪狗不待见。”
枪是男孩天生的偏爱,泡泡手里总是不离枪,各式各样的。他来找雁子玩的时候,总是会带上2把,在小小的家里,对战。在用嘴发出的“哔哔”声中,欢乐异常。孩子想象力的丰富与快乐的简单,常令雁子惊讶。
泡泡还喜欢玩“大侦探”游戏。找2个木质手把件,先让雁子把它们藏起来。然后他拿着放大镜,装模作样的,满屋细细寻找,那架势,颇有大侦探的几分神韵。真还别说,基本上无论我藏到哪个位置,他基本都能找到。
他找到后,就换雁子找,他藏。小家伙古灵精怪,往往不按套路出牌,藏得很深。雁子经常是抓耳挠腮,找半天也找不到。小家伙蹦跳着,得意得拉着雁子找。这个游戏他能乐此不疲的玩个大半天。
泡泡精力四射,战斗力惊人,还真是个磨人的小妖精。走路用走?那基本是不可能的。脚底像是装了弹簧,只要启动,就是飞出去的。有谁想让他安稳坐着,老实呆一会,那简直是痴心妄想。除非让他玩电子游戏。
电子游戏这种东西,历来都是普遍被限制的。家长们一是担心对着手机或者电脑时间太长,影响视力;一是担心孩子自制力差,沉溺游戏。小家伙也不例外,再加上雁子哥和嫂子本就严厉,所以对小家伙的管教就更严格了。
但是这也不是严格被禁止的,所以小家伙要是想玩,就必须自己创造条件。想玩游戏最大的两个条件是:父母不在或者父母要忙别的事情+有人帮助。家里所有人里,雁子是他最好的人选。粘着跟叔叔玩,父母出去办事的时候,就不用带着他,有叔叔在,他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有个人可以帮忙。
过年了,大人们肯定是肯定要出去拜访一下亲朋,或者出去采购点东西,而带着不得闲的泡泡,是有一些不方便的。他们出去的时候,泡泡就缠着叔叔玩电脑游戏:“叔叔,我要玩绝地求生”,“叔叔,我要玩射击游戏”...... 看着他那种挣脱牢笼的兴奋和久旱盼甘霖的渴望,雁子总是很心软的答应他的要求。
看着小家伙在玩游戏的时候,雁子想起自己小时候玩游戏的记忆。小时候家里生活拮据,物质也匮乏,在姑家用小霸王学习机玩接到电视上“超级玛丽”,5个人都能玩一晚上。玩了没几天,姑家的电视就给烧坏了。雁子的父亲知道后,就严厉禁止雁子和哥哥用自己家电视玩。
不过这种事,玩过一次,就心痒难耐。有次机缘巧合,哥哥从别处借到一台“小霸王”,带回家里。而父亲正好在午睡。雁子和哥哥偷偷的把电视搬到我们的屋里,废了好大劲,才调试好,没玩多一会儿。父亲醒了,发现电视不见了,走到我们屋,看到雁子和哥哥在用电视玩游戏,怒不可揭的冲上来,打了哥哥的屁股,紧接下来顺势打了雁子的胳膊,火辣辣的。2个人呆若木鸡。尽管父亲经常打哥哥,但这还是第一次打雁子。这也是记忆力唯一一次,那种惊慌失措和火辣辣,记忆深刻,虽时隔多年,仍历历在目。
雁子不知觉中睡着了,醒的时候泡泡还在玩游戏。眼睛咪着,头靠着电脑屏幕很近。雁子跟他说,休息一会再玩。他耍赖说,先打完这局。结果就从打完这局,到再玩10分钟,一直推到快吃饭的时间了。突然就说,我不玩了,把电脑关了吧。雁子还有些意外。没过多一会儿,他爸爸妈妈就回来了。雁子感慨小家伙的机智。其实他半天都干什么了,他的父母还是很清楚的。有的时候泡泡在玩游戏的时候,就会说,我不想回家,回家还要挨一通打。可见,他很清楚,玩游戏就要挨打的规则。
第二天的时候,泡泡兴许是得到了父母的警告,不能再玩游戏。不过,这事,心痒难耐。他就总往雁子的房间里钻,见缝插针玩会。这半天正好父母都在,而且不忙别的事。雁子哥发现了泡泡的小聪明,训斥了他。还是不听,依然趁不注意的时候,去玩那么一小会儿。
雁子哥终于怒不可揭,大声呵斥,让泡泡到他跟前去。泡泡很害怕,躲在雁子身后,像抓救命稻草那样抱着叔叔的腿。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雁子哥一把揪住泡泡的大耳朵,把他拽进厨房,雁子看了一眼哥哥那满是怒气,面目狰狞的脸,都有些害怕。然后厨房门关上了,只听到里边大声的呵斥和小家伙的狼嚎。
过了一会儿,风雨过后,雁子哥坐在沙发上,泡泡讨好的趴在他爸爸身上,往上爬,撒着娇。
有人问星云大师:孩子淘气,不听话,怎么办?星云大师讲:你复印东西,复印件出了问题,你是找原件身上的问题还是找复印件身上的问题呢?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变成什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或许父母应该首先反思自己。
泡泡明知道玩游戏不对,会挨打,还依然偷着玩游戏。是因为玩游戏这件事,在父母忙或者心情好的的时候,是可以接受的;而只有在父母闲的时候,才会管教他。所以他认知的规则就是,只是父母不让玩游戏,只要找到合适的时机,还是可以玩的。而挨打,是找错时机的代价。在这种双重标准下,孩子怎么能养成知行合一的习惯呢,他可能更快学会的是察言观色和讨好别人。
虽然雁子还没孩子,但是雁子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让他能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能坚持不做自己认为不对的事,知行合一,不违背良知。这是教育孩子的根基,同时也应该是大人们行为做事的准则。秉持这一点,可以保证孩子基本是个坦荡有良知的人。
其他的就是不断的告诉他什么事该做的,什么事不该做的。对于打游戏、看电视这种事情,并不是完全有害的,可以提前约定时间。然后一直恪守这条约定,双方谁有违反,都要受到处罚。不让孩子玩手机,父母却天天抱着手机玩......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有特权。父母的言行和教育自己说的话不一样,言行不一,就难以服人。当然,这有可能只是一个没有孩子人的痴人说梦。
有次泡泡跟奶奶说,“奶奶你知道我爸爸为什么经常打我吗?”奶奶说:不知道。“是因为他爸爸就经常打他!。”莫言说过,人的可恶之处就在于,一旦成为父母,就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孩子的时候所厌恶父母的地方,不自知的用同样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在多少代人之中,潜移默化的被传承着。几代人共同的性格特点,可能就会形成家风。
打骂教育,确实是个简单粗暴修正孩子的好方式,但是也是父母宣泄情绪的便捷途径。父母在打孩子前,可以先扪心自问一下,是孩子确实该打,还是自己控制不住情绪。从小不经常挨打的人,成为父母后就不会经常打骂孩子;相反,小时候经常挨打的,成为父母后更偏向打骂孩子。这是种可怕的报复式的传承。这一点在教师中也很明显:学生时经常挨打的人,成为教师,会有极强的暴力倾向。弱势群体掌握优势后,有时候会更加面目狰狞。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里,提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一辈子的成长究竟有多么大的影响。人们性格深处的懦弱、恐惧、自卑、焦虑等,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如果不发现并改正,会制约着我们一辈子。同时这种性格弱点,也会带入家风,影响几代人。
电影《狗13》中,父亲打完孩子,抱着孩子,说我打你是为你好。这个情节,深深刺痛了人心。也难怪会被禁播这么长时间。“我打你是因为爱你!”、“我打你是因为你太让我生气了!”、“我打你是为你好!”这种耍完流氓还诬赖对方的谎言,世代流传着。
父母先是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暴打孩子一顿,情绪发泄完了,自己觉得后悔了、愧疚了,就使用情感暴力,甩锅给孩子。让孩子根深蒂固的认识到,都是因为我不好,才会忍父母生气,挨揍的,父母是都对的。然后形不成明确的是非标准,很多事父母做就对,孩子做就不对,言行不一,知行不一。所以孩子才会明知道错,还会去做。
打骂,或许更多的是父母宣泄情绪的需要;教育,或许应该是从父母自身就开始,去除过分私欲,知行合一,致良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