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请关注老阳公众号gh_ea0e924f1424
就像这个社会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在拧巴着,跟自己、跟他人拧巴着。没有书读的年代和不愿读书的现在也是这样拧巴着、矛盾着,让人看不懂想不透!
前两天,和一位总编、主任聊起我们儿时如饥似渴找书读的往事。话匣子一打开就特别投机,也特别投缘,仿佛瞬间便穿越了三四十年回到那个时代,那是个没有书读的年代。这里有个概念要澄清,那就是此读书非彼读书,不是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而是极少有课外读物可看。不像现在知识大爆炸,课内课外知识多到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已经无法表达今天的知识更新之快和内容巨多。据说,全国乃至世界闻名、被誉为当今“翰林院”“名校预科班”的毛坦厂中学,三年下来,每个学生做的高考试卷足以堆到天花板那么高。可见高考应试教育把人变成了做题的机器,这是急功近利投机读书的反面例子,读书落拓成了机械运动,一旦离开题海便一无是处——啥也做不了。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跟我讲稻子和稗子的故事。说是书生只会纸上谈兵,严重缺乏实践经验,稻子稗子不分闹出许多笑话。更为严重的是,与稻子长得极其相似的稗子在稻田里共同生长,如果不能及时清除的话,不但影响收成,而且会抢夺稻子的营养。所以,稗子被称为稻田里的恶性杂草。
话不跑偏,言归正传,总之,我们小时候是极少有课外读物可读的。
记得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带了本《西游记》来,那可真成了我们全班极其罕见的尤物。全班同学排队等着看,盛况远超“双十一”网上抢购,等轮到我时,学期已经结束。更让我伤心的是,那位同学竟然转学到外地去了,我想看书的愿望也落了空。一本《西游记》在我心里打了结,直到上大学跑进图书馆,我借的第一本书就是《西游记》,这是后话。完全是怀着一种报复心里,反复借阅两三次后方才罢手,终于如愿以偿还愿般狠狠的饱览了这部《西游记》。
后来,所幸我们农场开办起了职工阅览室。纵然是小小的阅览室,即便我们这些小孩只在放学后,才有时间来此饱饱眼福,但也足够让我们在这一方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但我仍然清楚地记得阅览室墙上贴着高尔基的头像,上面印着他的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虽然当时我们还不能深刻领悟这句话的含义,但是我们沉浸在忘我的阅读当中,那又是多么美好和幸福的往事啊。年纪尚小的我们,看《十月》,看《收获》,看《小说月报》,看《今古传奇》,更爱看《幽默与漫画》《人民画报》,小小阅览室犹如向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外面极其广阔的世界和未来。
和同年代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相比,我们算是十分幸运和幸福的。年长我们数岁的前述那位总编等大哥大姐们,却没有我们这样的高级享受。他们的课外读物完全处于一种禁锢状态,至于文学书籍更是奇缺,他们属于手抄本时代。那位总编不但手抄了《少女之心》《一只绣花鞋》,而且还传抄了《第二次握手》等小说。据说,他们都是躲在被子里偷偷传抄的,还要冒着被学校开除甚至坐牢的风险私下传抄,跟我们儿时看过的地下党相仿。
为了能看看自己喜爱的小说,却要冒着坐牢的风险,因为那是禁书。那时课外阅读犹如一片荒漠,人们只能如饥似渴的传抄来满足求知和阅读的欲望。一如沙漠胡杨,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阅读的甘霖滋润几近干涸的心田,哪怕就是手抄,数万字甚至数十万字一笔一划长达数年的抄写,也要读(抄)完。没有书读的饥渴,“焦灼”着渴望打开一扇心灵之窗,让饥渴的心灵得以小憩、得以“途观”身外的世界。
在那小小的阅览室里,我的收获也可谓颇丰,回答班主任语文老师的提问,受到高度表扬并且赢得语惊四座。那时我还是个12岁的小小少年,课堂上班主任提问,大概是生活的意义之类的话题。就这样一个成人话题,都是小小少年的全班同学根本不知道如何作答,班主任课堂上提出这个问题顿时鸦雀无声,然而只有我勇敢地举起手回答:“锅碗瓢盆交响曲。”一语既出立刻赢得班主任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她怎么也不会相信我这个小小少年,竟然能够如此精妙的回答提问,于是给了我一个大大的点赞,并且从此以后,也完全改变她以往对我的看法,给予高看一眼的待遇。其实,我能够这样回答,得益于在阅览室看过的小说《锅碗瓢盆交响曲》,从中理解到生活的味道和意义。
所以,最近开车爱听中央广播电台的《经济之声》,里面有一段他们台的公益广告很棒。大致意思是,一个人的一生可能成不了大画家、知名音乐家乃至著名作家,但是你还是要读点文学的东西,哪怕是偶尔路过欣赏一下画作,或者看一篇散文,那也会让你的心灵得到瞬间歇息,那也会短暂的解除你的焦虑……
换句话说,读书让人安静,令人冥想,让人的心灵更加柔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读书的黄金时代,人们以读书自居很有自豪感,各种业大、电大等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社会弘扬起读书自豪,知识精英成为社会明星而备受推崇和敬仰。
正像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狄更斯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走过时间的转轴,如今却是一个真真切切不愿读书的现在,快餐式消费文化不但改变了大家的消费习惯,而且传染了读书文化。人们更热衷于“快餐阅读”消费新闻,人们尤其沉迷于游戏,不说娱乐致死也是及时行乐,陶醉于电子娱乐构筑的虚拟妄想中不能自拔。自“00后”开始,几乎到了“不玩手游的中国孩子就无法长大成人”的地步,因为孩子们都在沉迷于手游,你若不玩便是离群索居——遁入孤独的世界。
这是一个不愿读书的视界,绝大多数孩子都成了“低头族”。生下来,年轻的父母图省事便抛给婴幼儿一台手机;走进幼儿园,没有那个孩子是不玩手游能够长大的——大家都在玩;进入小学、中学、大学,一般学生的标配是智能手机,都在玩游戏……
除了游戏的视界,我们身外便无一物!虽然游戏不是洪水猛兽,不是精神鸦片,但是孩子们,无论心里还是身外都裹挟在游戏当中,不说要有所作为,但至少可以说是沉沦的一代。而国外的孩子或年轻人却不像我们的孩子或年轻人,能够相对理性的对待游戏,而不致全民娱乐玩游戏。人家还有很多人在阅读,在看书,在追求,而不是蜂拥到游戏的视界里消磨那无望的青春,过早地响起青春的挽歌。
没有书读的年代和不愿读书的现在同样可怕,同样是荒芜的视界。我们还是要静下心来,读读这个浮躁的世界,读读这个浮躁的自己,让自己渐渐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声!
就像《贝加尔湖畔》唱的那样:在我的怀里/在你的眼里/那里春风沉醉/那里绿草如茵/月光把爱恋洒满了湖面……(老阳开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