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129596/9ec897af674f301a.jpg)
读到《皮囊》的第一章是偶然的,而被它抓住是必然的。
我自己都无法想象一篇文字,也就几千字,我反复读了又读,最后竟然还配上了音乐录了音。
有一天晚上我把录音放给突然回家的某人听,冬夜里,我看的出,他听的入了神。
我说我从书中看到了“光”。在我看来这就是一本会发光的魔书,虽然只有短短的204页纸,却照亮了每一个愿意走进它的人。
韩寒说好的文字会有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这一周,我就是拧巴在这两种情绪中,一个人哭了又哭。像个傻子。
我那个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我外婆的母亲,是个很牛的人。
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断一根手指,家人乱成一团,她却像没事人一样。
看见一只从菜刀下逃生,洒着血到处乱跳的鸡,她一路小跑出来,抓住它,狠狠地摔死在地上,阿太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阿太曾白发人送黑发人,挥别先她而去的女儿;也曾在摔伤腿之后,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门口,只为等待乖曾孙放学回来的身影,发出“阿太被困住了”的呼喊 。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
蔡崇达说: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阿太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我的父亲也曾这样告诉我:人不能太惯着自己,越惯越什么都不行。
一个人要想有出息,就要明白这朴素的哲理。
书中的父亲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号陶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
从重症监护病房出来有两部电梯,一部是患者及家属专用,一部是医护专用,但重症监护病房的家属也可以使用医护专用电梯。
儿子是愿意做家属专用电梯的,虽然电梯很拥挤,各种气味都具备,他还是向往电梯一打开迎面而来的生气。而医护专用电梯,在偏僻的院东南角,出去要经过一个病房,每一次经过都让他忍不住张望,看看病床上是否换了新的面孔,心中丝丝悲凉。
这都是我们在病房里最常见到的画面,在生病的皮囊下,所有的病人都有一颗脆弱的让人感伤的灵魂。
这灵魂因着爱与挂念、怜惜与不忍让人心生疼。
蔡崇达常对朋友说,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
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
医生们大都有这样的“眼睛”,可以真正的“看见”,看见最美的风景,恰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
为此,我总是庆幸,我可以看到和书中一样好的故事,这些故事从没有间断我个人的成长。
书中的每一个字,是寻找,也是抵达;是看见,也是挽留;是惶恐,也是和解。
除掉熟悉的亲人,蔡崇达也写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病房里的病号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属。敢爱敢恨却为世俗不容的小镇姑娘,以及离开家乡闯荡最终一事无成的天才少年。
他们就是我们身边再普通不过的人,生活里的失意与痛苦,他们一一尝尽,也许有过意气风发,有过拼搏与执着。
而疾病在不同的地方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找到他们,把他们汇集到一起,任由那个叫做无常的命运的东西无情的把他们一股脑地裹进忧伤的洪流。
掩卷后,我忍不住想,蔡崇达像是一个外科医生,更像是一个魔术师,他把手术刀划向自己,居然从我们的眼睛里流出泪来。每一笔每一刀的痛楚,都直接完整的传达到我们的内心,紧跟着皮囊抽动……
![](https://img.haomeiwen.com/i3129596/3094492c2e41047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129596/cfcb03d7e8cd5b9e.jpg)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看见忧伤,看见人心。
请见谅这一周你在地铁上、公车上、午休办公室里看到的读着《皮囊》偷哭的我,希望不打扰你美丽的心情,我看得见你那颗心,那是我想好好珍惜的···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