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着抽个时间对最近的工作进行一下反思,但因为一些事情,总是懒得抬起笔来。只干活不总结,就好比在黑天不打灯走路,容易走弯路,掉到坑里。所以今天终于要付出实际行动了。
最近1个月都在探索广告的点击率预估模型,主要就是对于粗排的广告序列,进行1个新的打分排序,来优化广告收入。
指导我做这件事情的有高哥,高哥说话比较随和,有什么问题都会乐意回答。高哥以前是数学系毕业的,是真心佩服。
帮我制作上游数据的有柱哥,柱哥说起话来比较喜欢开玩笑,第1次见面的时候,因为我们已经在网上沟通好久了,柱哥说好久的网友终于见面了哈。想起这个谈话,我就想笑。
帮我做线上工程的主要是辰哥。大辰子比较时髦,留了个中长的头发,还经常带个发卡。也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人。
以上就是跟我做这件事情需要交互的人了。
好事多磨,做了1个多月,踩了不少坑,收获了不少经验。现在如果再重做一遍,应该会少走很多弯路。
主要犯的错误有以下几点
- 调试模型经验太少,不知道怎么去筛选有效的特征。这部分在高哥分享了以后,有种抗拒心理也没有及时的去跟进,浪费了一点时间。对于整个大的环节不知道该优化哪里,在模型上浪费了一部分时间,现阶段对于特征的处理,应该会更容易出成果。
- 在上线的时候,对于线上部分考虑的比较少,总是要回来重新做。比如,对于线上fg的数据是否能够拿到,没有考虑,重新做了1次。对于线上ctr的地位到底是怎么样的,没有考虑到,又重新做了1次。
对于这些实践经历,应该吸取教训,并且总结成经验。
1、《刻意练习》中提到,所做的事情,应该有个反馈机制,知道哪里有问题。我在这里要如何建立反馈呢?我觉得应该是每周主动把自己的工作给高哥进行汇报,在汇报的时候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要汇报自己目前的进展,二是要汇报自己的未来的工作规划。这样高哥可以知道自己的方向是否有问题,可以及时的纠正。
2、《刻意练习》中还提到一个概念,当你感到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可能你就处于停滞阶段了。当你想要进步的时候,必须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这样你才能够得到锻炼。我的工作场景就很适应。高哥分享了新的特征分析的方法,对于我来说,是个新的事物,所以我刚开始有点心理排斥,总觉得我在用别人的东西。而当我踏出心理的一步,开始用这个方法实践,并且取得了进步,那就内化成我自己的东西了。这种走出舒适区的例子还有挺多的。比如离散特征的使用,比如复杂网络模型的尝试,比如对于广告上下游机制的理解等等。
3、对于所做的事情,我目前花时间动脑去想整个回路的时间还是太短了,这从侧面反映出,其实是我不愿意去思考。那就很容易出现手头的事情做的很好,但是在跟别人对接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很多事情,导致项目进展缓慢。我应该以高 一个层级的姿态,去对整个链路进行思考。哪怕我是刚刚开始,对于其它部分不熟悉,也应该尽可能的多去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