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兵法》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兵书,作者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司马穰苴。司马穰苴本姓田,名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他曾率军击退晋、燕两国的入侵,因功被封为大司马,所以后人称他为司马穰苴。他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对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穰苴所处的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总结了前代的战争经验,著成《司马兵法》一书。该书既是一部军事著作,也是一部哲学著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司马兵法》共有 155 篇,现仅存 5 篇:包括《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这些篇章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战争的各个方面,包括战争的目的、性质、取胜的原则等。其中,《仁本》强调了战争的仁德本质,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士兵和百姓,以赢得他们的支持和拥护;《天子之义》阐述了天子在战争中的责任和义务,强调了天子应该以正义之师的形象出现,维护天下的太平;《定爵》则探讨了如何确定将领和士兵的爵位和封赏,以激励他们的士气和战斗力;《严位》强调了军队的纪律和阵法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严格的训练和管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用众》则探讨了如何有效地运用兵力,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司马兵法》留世精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兵法精髓:此书受到历代兵家及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汉武帝曾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任,秩比博士。"句马迁称该书“"因廓深远,虽二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北宋元丰年间,《司马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作为考试武臣、选拔将领、钻研军事的必读之书。
战争思想:《司马法》按战争的目的,把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大类。认为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诛暴扶弱的战争是正义的。所以.为安人而杀人,杀之可也,为爱其民而攻其国,攻之可也,为止战而战,虽战可也。为扩大疆土或夺取财货、恃国之大而凌辱小国之民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兴兵作战要"以仁为本”,若有失命乱常、背德逆天而危有功之君的无道行为,天子即可集结诸侯各国出兵征伐,并制定了在九种情况下出伐的禁令。强调发动战争应以保护人民的利益为前提条件“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在对敌政策问题上,提出“入罪人之地,无暴神祗,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播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天秦、器械。见其老幼,奉归勿伤,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把战争"罪人”和一般兵士相区别,同时主张优待俘虎,对其伤者进行医护。不主张侵犯敌国民众的利益 ,要求军队在进入敌区后,严格遵守纪律,以求得敌国民众的同情与支持。这是中国最早关于对敌政策和群众纪律的论述。
治军思想:《司马法》认为,“治国尚礼,治军尚法”,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军容入国则民德废,国容入军则民德弱”。治军尚法的首要问题是严明赏罚,书中列举夏、商、周三代赏罚制度的异同,并详细论述治军立法的各种要则,强调电军法、立约束、明赏罚是治理军队的关键所在。《司马法》中含有大量的军礼内容,大体可分为:出军制赋,军制(含车兵、步兵编制及兵器配备,出师(含时令、宜社、造庙、事由、目的、军中职事等),旌旗,鼓,徽章,誓师,校阅兔狩,献捷,献俘,军中礼仪,禁令,军威,赏罚,止语,等等。这些军制、军法内容的规定,体现了以法治军思想。在将帅修养方面,提出“仁、义、智、勇、信"五条标准。强调德才兼备,智勇双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敬则嫌,率则服”。要谦让、严明、果敢、负责、不透过、能为人表率,这样,才能使军队做到有礼有节,勇猛善战。
《司马兵法》对后世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军事理论:《司马兵法》中的军事思想和理论,对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强调了战争的仁德本质,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士兵和百姓,以赢得他们的支持和拥护;同时,它还探讨了如何有效地运用兵力,以取得战争的胜利。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将领培养:《司马兵法》对后世将领的培养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所强调的将领的素质、责任和义务,以及对军队的管理和训练等方面的论述,对将领的培养和选拔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总之,《司马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后世的军事思想、军事理论和将领培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