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天天有被叫来罚站的学生,不为这就为那。
今天一大清早,办公室里又站了好几个,还有一个面壁的。老师面对他们真的是气得简直要摔桌子砸板凳,愤怒之声不绝于口。等学生离开后,我给大家念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成长的速度,有些速度是被限定的,就像公路一样,有些地方限定开20码,有些地方却可以开40码。人的生命成长,它不是受外在限制的,而是受内在限制的,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的追求速度。”这是张文质老师《教育要回到人性起点》一文里说的。大家听了之后,都说我越来越佛系了。其实,我哪里是越来越佛系了,而是越来越被名和利边缘化之后,更能明白张文质老师所做的教育研究了。
“一样的老师教,你怎么就啥也不会呢?”“都是一样的老师教的,你看人家谁谁谁,人家怎么就会呢?”“我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记不住呢?”“还真是大街上敲锣有聋汉,我这么掐着耳朵嘱咐,有的同学就是听不见!”类似的口头禅还有很多,不怨人家写文章讽刺我们。我们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我们总想用“认真就能进步”“天道酬勤”等道理来说服学生去成为我们想让他成为的那种人。很多励志故事,似乎也能说明这些道理。但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要回归到人性起点》这篇文章里,有很多研究结论很值得我们反省。他说:“一个人的很多优势,其实并非都是后天习得的,而是遗传,遗传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遗传虽不是全部,但它决定生命中最长或者是最短的东西。一些最为显著的东西往往来自遗传。”在这篇文章中,他特别强调,在教育中,越是低年龄段的教育,越要顺应人的秉性。在这篇文章里,我觉得张老师给我们解开了许多教育密码,如:
——其实,小学生的觉悟能力是极低的。
——也许你已经说了五六遍,但他没有一点印象,是因为他不注意听——老师说的别的事情他都记得,为什么这件事反而记不住呢?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他真的听见了他想听的东西,而他不想听的东西却没有听进去……这是自然选择,这时他的觉悟还没有到来。
——有些老师觉得某些方面学生一直改不了,其实是他真不觉得这是个问题。
张老师说的这些,不去想成绩的时候其实我们都明白这就是孩子的天性,这就是孩子天生的差异性,但是教学一和成绩挂钩,我们就似乎全不明白了,我们就觉得人定胜天,只要努力就全能改变,岁月我们愤恨于他们的不努力。
在《教育要回到人性起点》这篇文章里,张老师说,有时天天讲也改不了的问题,其实需要改变一下方式。我们只需像等钟摆一样,任其摆来摆去,一直到他16岁的时候(某研究报告公布过一条最坏的消息:一个孩子在16岁之前,没有自我改正错误的能力),或许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了。张老师的这话,应该就是说的静等花开吧。其实当孩子内心到了想改变的时候,或许不要我们一遍遍地说,他也记住了。不同的人,他开悟的时机、努力的年龄都不一样。知道了这一点,我们还着什么急?
这些想法、说法,似乎说好听了叫佛系,说不好听了叫消极。但是我更赞同张老师的说法。他说,在教育中,不要一说遗传就觉得这是一种消极的东西,我觉得它是积极的——这样你就能很公正地、很有信心地、充满热情地去接纳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秉性与特点,这很重要。
所以,我说我这样说、这样做并不是我越来越佛系了,而是我也学着在做退的教育,学着从追求成绩退守到做接纳人性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