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狙公赋芧》又为宋人养狙,文章是这样,记载的: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是乎?”
众狙皆起币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
众狙皆伏而喜。
传说最早见于 郑国思想家列御寇( 列子)的一则寓言。后为《庄子 齐物论》所引用: 狙公赋芧。
又读《狙公赋芧》(点评视角训练营)这则寓言的大体意思是:
宋国有个养 猕猴的人,他爱猕猴,所以养了成群的猕猴。他能理解猕猴的意思,猕猴也懂得狙公的心意。狙公节省家人的口粮,以此来满足猕猴的食欲。
不久缺少粮食,要限制他们的食量。狙公恐怕猕猴们不听从自己的,先欺骗他们说:“给你们橡子,早上三个,下午四个,够了吗?”所有的猕猴们都跳起来发怒。
他不一会儿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下午三个,够了吗?”所有的猕猴们都趴在地上表示高兴。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后引申为 反复无常,谴责那些说话办事不负责任的人。
这就是成语“ 朝三暮四”的典故及其由来。
生活中我也曾有过类似的现象。今天看到别人跳健美操,我也学跳健美操;过几天看到别人学民族舞,我又跟着人家屁颠屁颠地学跳民族舞;那天又看见人家暴走,又左摇右摆地参加暴走团。最终啥也没坚持下来。
反观周围的人,似我这样“朝三暮四”的不在少数,如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补数学,后天又让孩子练台拳道,孩子不是因兴趣使然,长此以往,孩子的上进心、求知欲会如何呢?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何为好,何为差,我认为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