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在自己的视频节目《都嘟》中讲过一件趣事,我一直很喜欢拿出来跟别人聊。
马未都录制《都嘟》,背景墙上有一张疑似民国老照片的图片。这张图是根据一张民国老照片画的,图里的都是民国的读书人。仔细看,最右侧的第9个人就是马未都本人。马未都解释说:他站的位置原本是有人的,他请人把自己画进了这张图里,充为图中的第9人。
端详这张图片,很容易就能把马未都辨别出来,不是因为我们熟识他,而是表情和眼神有差异。马未都自己也说,他拍这张照片的时候,眼神上是憋着劲的,但是一旦放在这张民国读书人的照片里,自己的眼神还是不如那些前辈的眼神坚定。
马未都说,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心中是有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他们心中不仅有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信心,更有对这个国家未来的信念。他们面对的时代正经受巨变,奇诡的世界扑面而来,这群人所考虑的不是如何投入外面世界的怀抱,而是坚定地相信自己和自己的文化有面对西方世界的勇气和力量。
可能会有当代人嘲讽他们这是一种“文化迷之自信”,但这种坚定和自信更多时候都让我们今天的人感到踏实,这是文化的力量。
眼下整个社会都在谈国学,《百家讲坛》的红火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大家的这种需求,但这种文化普及类的电视节目为了照顾大众的口味,难免俯就,娱乐的成分不少,通过这类节目了解传统文化尚可,想真正领会已经断绝了根脉的吾国传统文化的神韵,靠这种节目肯定是不靠谱的。
文化根脉的断绝始自不读书,想重拾传统文化,也必须从读书开始。读书的第一步就是识字。最近在唐诺的《文字的故事》发现这样一条线索:
文字背后是故事,故事的背后是时间和历史,时间和历史背后,潜伏着的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传统文化本来的样子。
今天跟大家分享5本谈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经典之作,在了解了汉字的故事之后,继续挖掘故事背后传统文化的真相,要靠阅读这些经典著作,不能只是看着电视傻乐。
《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01
推丨荐|语
20世纪80年代,《美的历程》是一本疯狂的畅销书,作者李泽厚也因此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偶像。一本美学著作变成畅销书,这种事听上去不应该在中国发生,可它真的就这样发生了,席卷全国的速度也让人惊讶。
1981年3月,《美的历程》出版,很短时间里当时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册。据保守估计,这本书当年销售了不下百万册。我的一位老师在课堂上提到这本书时,几乎抑制不住自己的热情。他说:
经历了“文革”语言的压抑之后,重新读到这样的语言这样的内容,整个精神世界受到震撼,这种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纯粹的审美享受。
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和振奋,他熟读这本书之后,仍然不过瘾,索性动手把这本书抄了一遍。
到现在为止,只要有机会跟那个时代的大学生聊两句,几乎都能听到他们用异常的声调提到这本书。你能从他们嘴里听到远古时代的“龙飞凤舞”,听他们谈“青铜饕餮”,听他们聊先秦时代的“实用理性精神”如何影响中国人的审美世界,听他们陶醉于盛唐和宋元的山水之间。
谈得最多的,除了书里的内容,还有这本书的写法。中国的人文学者大都有这样一个本事,把有趣的内容写得让人绝望。我一直在想这是因为他们能完美掩饰自己研究中的快乐,还是他们的语文教育出了问题,表达乏力。
好在《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克服了这个弊病,在这本美丽的美学著作中,文字的美本身就是对中国古代美学历史的一次酬谢。写到魏晋时期神态表情冷漠的佛像雕塑时,他写道:“似乎肉体越摧残,心灵越丰满;身体越瘦削,精神越高妙;现实越悲惨,神像越美丽;人世越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越睿智、高超……”提到唐朝时,他会说:“盛唐以其对事功的向往而有广阔的眼界和博大的气势;中唐是退缩和萧瑟;晚唐则以其对日常生活的兴致,而向词过渡。”
我们最近不是在读《文字的故事》吗,李泽厚在书中也认真谈过文字的线条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内容:
它以其净化了的线条美——比彩陶纹饰的抽象几何纹还要更自由和多样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出各种形体姿态、情感意兴和气势力量。
这是本某种程度上奠定了上个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精神底色的书,又因为文字耐得住咀嚼可以当作这个时代中学生的读物。我们重新寻找传统文化的精神根脉时,《美的历程》绝对是一本从内容到文字都能给我们安慰的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作者: 王 力 主编02
推丨荐|语
王力先生最为人熟知的著作是《古代汉语》和《王力古汉语词典》。因为主编了《古代汉语》这套教材,王力身上有过好几个神奇的传说,其中一个是,因为《古代汉语》发行量极大——全中国所有学中文的学生都用过他的这套教材吧,当时北大附近某个储蓄所里,有很大一部分储蓄都是这部书的版税所得。
因为《古代汉语》太过著名,很容易让人忽视王力先生编的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两本书原本就有些渊源,《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基础,原本是《古代汉语》中关于古代文化的两章通论。学习古代语言本就不能抛开文化只谈文字,在这个基础上,王力先生主持,动用了当时中国所有的古代文化研究领域最顶尖级的专家,共同编纂这本看似并不厚重的书,我们只需要轻轻罗列出他们的名字,就能让今天的著名学者们鞠躬不已:王力、丁声树、朱文叔、洪诚、殷孟伦、陆宗达、张清常、冯至、魏建功、姜亮夫、叶圣陶。
他们全都是今天学者难以追慕的大师级学者,而他们合力编纂的这本书竟然只是叫作“常识”。虽然出版后已经先后修订4版,今天提到这本书还是得承认,后人们仍然不具备超越先贤的能力,这本书还是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
书中涉猎的内容,包括天文、历法、地理、职官、官制、科举、礼俗、宗法、饮食等等,共十四个方面,基本囊括了中国古代生活各个层面的内容。这本书用“常识”命名,其实让人略有尴尬,在这些硕学先生眼中,这些内容只是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必备“常识”,但在今天,却是很多所谓学者们引以为傲的“学问”。
因为这些大师级学者们的光环,可以直接跳过这本书的重要性,直接讨论该如何用它。除非是专门的研究者,其实可以不必按部就班从头翻读,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本传统文化常识文化词典来用,书中的14个章节搭建起一个完整的传统文化生活网络,遇到某方面问题需要了解,只需按图索骥翻查一番,就能对相关情况有大致的了解。
如果说,今天的电子阅读跟我们这个时代的旅行一样,是走马观花式的,那么,如果真的想了解我们祖先所生活的世界,先贤们所创造的美好文化,遇到这本书,是需要从马上下来,用步行的方式,缓缓而来,移步换景,回到古典精致文化的细节中去,这里才是真正迷人的地方。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作者: 曹聚仁03
推丨荐|语
这是之前跟大家推荐过的书,重新拿出来推荐一番,不是滥竽充数,而是谈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实在绕不开这本书。
关于这本书,有这样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推荐这样一本“吓人的书”》,文章里讲,当代中国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能力,大概已经和非洲兄弟一个水平了,这句话看似找骂,但只要大家还有理性,静下心来想一想,一定都不过分。因此,我们需要这样一本书。
我们的时代养活了很多“假大师”,他们可能躲在高校里,可能为了某种商业利益在故弄玄虚,可怕的是公众竟然会真的以为他们就是大师,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之一。我们所面临的事情就是,一群不怎么懂的人,在教一群根本不懂的人。
所以,曹聚仁先生的这本《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就有必要拿出来一说再说。
我们相信经过了章太炎先生的教育,有鲁迅这样的密友,在那个有真正的知识分子存在的文化环境之下,凭着自己媒体人练就的文字本领和文化良心,他能够给我们提供一本真正有分量的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随笔著作。注意,这本书虽然有“学术”两个字让很多人害怕,但最终是落到“随笔”上了,保证了它好读。
为了推荐这本有价值、满是干货的书,当时,我想到了这样几句话,不妨拿出来再说一遍:
这是一本有料、有态度的国学入门书。
这是一本能帮助大家认清国学市场上骗子嘴脸的传统文化指南。
这是一本帮助我们沉浸在吾国传统知识美感中的随笔集。
这是一本引导我们了解中国古人思想历史的经典。
这本书能帮助我们练习阅读的咀嚼力——我们总需要一点有质量的精神食物,它符合一本好书的所有条件,只是有一个看上去有点吓人的名字。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作者: 彭 林04
推丨荐|语
很长时间里我都有一种不解,为什么在火车上经常能听到这种说法: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常常听人说,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虽然我们日常目之所及的是各种跳脱的青年、粗鄙的中年和蛮横的老人。
种种疑惑大致都能在彭林先生的这本《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获得一个相对完善的解答。
在彭林先生的解读中,尊老爱幼之所以能称为整个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中国传统社会中完善的礼制和人们“礼的精神”息息相关。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关系都是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老人,不仅仅代表年齿渐长,还代表了智慧的延续,经验的传递,以及因为老幼有序而确定的社会秩序。古代王朝的治国理念都是发端于这种充满温情的尊老爱幼的人际伦理关系。
再进一步,因为中国人重视这种人伦的温情,由此生发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博爱、尊敬,都成为这个民族的核心精神理念,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人、善也都由此而来。
网上能找到一段视频,是彭林先生对某位著名主持人的批评,核心问题谈得就是主持人的礼仪表现。彭林先生的这段批评,其实可以拿来和这本《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对照来读。这本书中,彭林先生提供的是他从文献入手对中国古代礼仪、礼制的梳理,高至朝堂之上,低到尘埃生活中的婚丧嫁娶,然后从具体的礼的要求慢慢深入到古人由礼的节制而形成的文化的态度,中国古人动静皆有礼,文化阶层事事以礼节制,以礼驭情,以礼立身。在书中,彭林先生提到钱穆先生的论断: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完善的礼制,虽然历史离乱,人在其中颇多沉浮,但中国传统文化仍然能保留自己的文化属性。据说,英国某位贵族在见到周恩来总理之后,钦服异常,说道:和周相比,我们就是野蛮人。周总理身上所体现的,也正是吾国礼仪文化的精髓所在。
现今的社会,人们似乎更愿意学习西方的礼仪,因为实用,学过之后能立即应用的商业场合中,而且西方的礼俗在很多人眼中似乎也更“文明”。这是全球化的威力,也是传统文化的压力。彭林先生的这本《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算是对这种压力的一种回应。
《中国古代文化会要》 作者: 黄金贵等 主编05
推丨荐|语
这是一部足够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很适合成为想为自家书架添置一本中国文化史的人家选择,成为书架上最有厚重感的藏书之一。
一个家庭一定需要几种藏书,一类是辞典,例如《辞海》《辞源》,供我们深挖文字的根系,一类是文学经典,探寻人性深处的幽微奥秘,一类是文化典籍,让我们借助它们理解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带我们追溯文化根脉。
这本书的主编黄金贵老师先参与过第一类书《辞海》的编纂工作,在浙江大学带了多年博士之后,亲自主持参与了这本大部头的《中国古代文化会要》,应该可以成为一种品质保证,让大家下决心把这本看似“吓人”的大部头书请回家里,增加自己家庭的文化“厚度”。
我把这本大书当作对王力先生《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的升级和细化。如果《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一本以梳理“常识”为心态的文化生活地图,提供给我们传统文化的方向感,把我们带到每个科目的大门口,可以算一部不够精细的导航仪。《中国古代文化会要》就是一张可以不断放大、可以变得更详细的导航地图,那些“常识”的细枝末节,在这本书中一一有所交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