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观望,这座城市。像是重逢的故人,冥冥中注定成为一个过客。
上一次来南京是四年前。也是夏天,不过不像这次一样阴雨绵绵。那种炎热也许唯有生活在南京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直灼心底,就像下一秒烈焰会在皮肤上燃烧起来。面对裸露刺眼的阳光,你会想赶紧躲进有两排密密的梧桐横柯上蔽的街道,连游览的心情都因为燥热难耐而消失殆尽。
所以,当我以一个游客的身份和心情出现在金陵城中,目所可及之处皆是车水马龙、摩天高楼。顿时觉得这座城市失却了一些韵味。与同是古都的长安相比,让我觉得浮躁,觉得不安稳。时至今日,我对那一场旅行,印象深刻的,唯有秦淮河畔的乌衣巷,庭院深深的李香君故居,以及这似火骄阳。
这次去,是有其他事要办,因此也不再是一个游客。只是趁空闲的两天乘着地铁到处逛逛。正是这种没有目的的随意会让人不自觉产生一种幸福感——可以在街边的烧饼铺买一杯豆浆、一袋煎饼,可以一边说笑,一边在雨后清凉的空气里穿行。也许我们生活在自己所在的城市久了,就会因为日复一日的繁忙疲累,就会为生活生计的压力烦恼。此时此刻,在别人的城市,你不甚熟悉的地方,甚至会产生出瞬间的、不可思议的依赖。
也许“乐不思蜀”正是这个意思。刘禅并没有忘记他的蜀国,只是在那一刻,他会累,会想逃避了。
短暂的流连可以理解,却不代表可以一直流连。年轻的人们难以长时间停留在原地,却不能够一直漂泊。
一直很想去南京博物院看看。因为来过南京几次,却仿佛一直没有读懂这座城市的灵魂。并不抱什么希望,只是想去看看。可是当来到博物院门前,已是正午时分,众多的游客陆陆续续出来,一问才知,周一下午,是要闭馆维护的。
远远望着紫金山缥缈的云雾,恢宏大气的仿古建筑就屹立在山前。离山有多近?多远?并不知道。可映衬得相得益彰。若不是标注着“博物院”,我几乎以为这里就是南朝宫廷,唯美而壮阔。
就是这一眼,第二天一定要再来。
我仿佛是寻隐者不遇的贾岛,在茫茫细雨中回返。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也罢,至少离博物院不远的地方,有明故宫遗址。既然来了,也是缘分,恰好我们古代文学今年收官的正是明清文学。那我也该来看看。
此处遗址,没有宫阙,没有楼台,甚至没有可以供游客凭吊的地方。人烟稀少,荒草丛生。丛生的荒草间,只有简易的围栏,和围栏当中零星几个石墩。旁边的假石上写着:
谨身殿 皇帝上朝前更换朝服之处。“谨身”意味着加强自身修养。
烟锁秦楼(三)这样的遗迹或许令人发笑。单凭几个石墩,就说是帝王的宫殿。即使确实是,而如今这里,也早就成了当地居民偶然会来晨练的地方了。
不知为何,就是面对这荒草、这石墩,竟会让我牵引出一缕思绪,飘到很远很远。这几处庞大的台柱石基,最初也许支撑着一个雄伟恢宏的宫殿,一个绵延数百年的王朝。真正的遗址,哪会有气宇轩昂的景象;又有多少个遗址,是今人口中“没意思”“不要去”的地方,却对着荧屏中的明故宫、清故宫会心向往之。电视剧,上演着一幕幕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故事里的主角,他们真正踏足过的地方,鲜为人知。这荒草覆没的、掩盖的,是多少个曾经。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高启的诗,放在这里,真是应景。
经历过一场大雨的金陵,才是真正沉寂下来的金陵。在明故宫的遗址前,那些汽笛和喧哗声终于淡去了,甚至没有几个人。人总是喜欢在宁静的时候完成自己的内心独白,城也一样。
我聆听着他的独白,在荒芜的园中漫步。夏蝉在古木间嘶鸣。我很喜欢这里。母亲在身旁观察我良久,最后这样说道:“我觉得,我女儿还是挺容易满足的。”
我在想,也许这种感觉是熟悉且热爱古文化的人都会有的。哪怕是很荒芜的地方,哪怕只有一块碑树立在那里,哪怕就像这个寂静的园子,看不出什么名堂,只能在脑海里构想前朝的繁华。却也能让我们,一驻足便潸然泪下。
眼前的树,是古树。身旁的草,是春草。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很多东西,越荒芜,越久远。我没有去过,却总在想象,那个著名的“青冢”。
王昭君的青冢之上,还有许多春草在密密疯长么?
我今天,是一个过客,不是一个游客。
故渊于二零一六年阳历七月二十日
烟锁秦楼(三) 注:此篇为今夏去南京游记,接2012年8月《烟锁秦楼(一)》、《烟锁秦楼(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