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每天写500字每天写1000字
课文《卖油翁》为何删除最后一句?仅仅是怕孩子误解吗?不全对

课文《卖油翁》为何删除最后一句?仅仅是怕孩子误解吗?不全对

作者: 御风者 | 来源:发表于2020-03-20 17:09 被阅读0次

    北宋大家欧阳修的《卖油翁》流传至今将近千年,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被选入初中语文教科书,是普罗大众都很熟悉的一篇古文。

    文章说的是康肃公陈尧咨箭术高超,却被一个卖油的老头鄙视了。康肃公不服,老人就给他表演从铜钱孔里滴油,铜钱滴油不沾的绝技,并说,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

    但是,有一件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课本里的《卖油翁》并非原版,如果在其它地方读到,你会发现文章的最后一句在课文里没有出现,被人为删除了。

    这是为什么呢?还要从这句话本身说起。

    被删除的句子原文是“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其中“解牛斫轮”实际上是两个典故,一个是“庖丁解牛”,另一个典故是“轮扁斫轮”。

    “庖丁解牛”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说的是厨师庖丁因为精通牛的解剖而远近闻名,文惠王问他是怎么做到的。庖丁说:

    “刚开始解牛的时候,我看到的只是一头牛,但是三年以后,就能够看到牛内部筋骨。宰牛的时候,我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不必用眼睛去看,就可以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把牛的各个部位一一解剖出来。”

    这个典故和《卖油翁》一样,说的是熟能生巧的道理,都是告诉人们,凡事只要反复实践,就能够掌握规律,做到得心应手。

    “轮扁斫轮”的典故出自《庄子·天道》。说的是有一天齐桓公坐在屋里读书,轮扁在院子里做车轮。轮扁进屋问齐桓公:“请问,您读的是什么书啊?”

    齐桓公说:“是记载圣人名言警句的书,可惜这些圣人已经不在了。”

    轮扁说:“那么您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桓公听了很生气:“我读书,你一个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随便议论?说出道理就放了你,如果胡说八道就要处死你。”

    轮扁不但没有被吓坏,反而不慌不忙地说:“我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的结论,我砍削木材做轮子,轮孔宽了轮子放上后容易滑脱,轮孔紧了轮子又不容易放进去。只有做得不松不紧,才能制作出质量上好的车轮。而这里面的技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既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这些经验。所以我都七十岁了,还在独自一人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很多技能用书是无法记载下来的,只有通过自己反复实践总结,才能得到其真髓。如果一味读书,缺乏实践,只会被古人留下来的思想所禁锢。

    现在再回到《卖油翁》倒数第二句话上来,卖油翁一番话,已经让康肃公心中豁然开朗了,由”忿然”到”笑而遣之”整个故事到此已经结束,没有一丁点赘述。

    文章最后一句话“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其实就是作者欧阳修用来讽刺所谓的射箭高手陈尧咨的,说他其实也就是一个庖丁轮扁似的熟练手艺人,有什么好自命不凡的呢?

    从古到今写古代文章都讲究简洁明了,把一个事讲明白了就是一篇好文,切忌东拉西扯。从整篇文章看,这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纯粹是多此一举,成了文章的累赘。

    所以,编写教科书的人,在编入《卖油翁》这篇文章时,把最后一句删除了。当然,这与“轮扁斫轮”本身也有一些关系,就是避免学生过度解读、断章取义,认为古人说读书无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文《卖油翁》为何删除最后一句?仅仅是怕孩子误解吗?不全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rzj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