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四下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四下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作者: 人中每文 | 来源:发表于2023-03-15 19:09 被阅读0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为诗歌主题学习单元,也是本学期的综合性实践学习单元。在这个单元的学习当中,我们一起在课堂上读诗、品诗,其乐融融,以往总觉得他们朗读课文不够优美,不够有感情,但在学习这个单元的时候直接让我跌破了眼镜。他们声情并茂,语气、节奏全都在线。课外,我们还组织了搜集、整理、摘抄、创作诗歌,并为诗歌配图。

    一周多的时间下来,大家摘抄和创作的诗歌达到了近两百首。我从中挑选了部分图文并茂的作品制作成了两本诗歌集。又邀他们自己为诗集取名,制作目录,设计封面。最后,两本集合大家智慧的诗歌集——《彩芸集》诞生了。诗集的诞生同时也见证了大家对于诗歌的热爱与真情。如此看来,似乎一切都很圆满,课文学完了,成果也出来了!

    但对于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孩子到底掌握得如何?看似热闹美好的活动表象下面是否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缺陷呢?检测的机会来了。本单元测试卷课内阅读练习(《繁星(一五九》)有这么一道题:开头的“母亲啊!”要读出_______的语气。

    所谓语气,我理解就是朗读者对文本感情的诠释。你如何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感情,你自然就会读出怎样的语气。反之,他们不知道要读出怎样的语气,说明他们不理解作者的感情。果然,批阅完全班同学的试卷,几乎没有一个人是与标准答案“深情呼唤”相吻合的。一些同学写的的“温柔、思念、害怕、生气、迟缓、温和”等其实也距离标答很远。还有些人写“坚强、沉重”就更遥远了。

    我在思索,他们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是对“语气”一词的意思不理解,印象中这些表示心情、个性的词语就是读者应该朗读出的语气?还是他们以为这确实就是作者本来的感情呢?回到本单元要素之一: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关于前者,我在组织全班交流时有听到他们发言,而且说的都在点上如诗歌语言优美,诗歌有节奏感、有画面感、有韵律美,饱含深情等。为何到了做题就风牛马不相及了呢?又是惰性知识使然?不懂灵活迁移?

    反思我自己,我有没有进行大概念教学呢?虽然有将整个单元内容进行重组,但在语文要素的训练上似乎弱化了,因为我明显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指导他们完成实践活动上。其实,关于“体会思想感情”这一要素,我们在本学期的第一单元就有训练过,其方法是“抓关键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当时都有念兹在兹的感觉,可到了这个单元时却完全把这一方法给忽略了,只是在一味地读、读、读,通过读理解诗意,通过读感受感情,却并没有利用体会感情的方法在体会……

    如果我有在学习中带着他们有意识地再次使用这一方法,那么在诗歌《繁星》中,“母亲啊”就是一个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词。归根到底,还是我自己没有将大概念根植心中。

    重新翻读《大概念教学》一书,我找到了确切的说法:大概念教学是以单元为单位来实施的。按照所对应的大概念的大小不同,可以将单元分为宏观单元、中管单元和微观单元。其中,宏观单元是围绕整个学科高位的大概念或者跨学科大概念组织的集合。因为这类大概念几乎贯穿在所有的教学中,呈现弥散性,所以宏观单元容量很大,在一定意义上等同于“课程”的概念。

    越是高位的大概念,迁移性就越强,但同时他们的建立也需要更多的案例加以支撑,因此时间跨度也很大,往往是全学段的,也正因为如此,宏观单元往往最容易被人们忽视,这也是我们难以建立起高位的大概念的原因。

    而我的问题恰恰在于自己对宏观单元、中观单元的认同建立还不够,眼下的大概念教学最多仅仅只是处在微观单元。正如书中所言:因为,教材一般都有单元,所以教师也一直按单元进行教学,对单元并不陌生。然而,同样被称为单元,其内在的组织逻辑却未必相同,从而导致单元的内涵也有很大的区别。以往我们说的单元,更关注的是内容上的关联性。而学习了这些内容,学生究竟获得了什么素养?以及不同的内容主题的单元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并没有得以深入探究。究其原因,是将单元学习的目标定位于学习内容,而不是立足于发展素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四下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rzl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