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惑

作者: 杜鹏程 | 来源:发表于2018-02-28 21:22 被阅读0次

                                食之惑

         

    食之惑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趣闻,报道一个吃客进餐馆吃羊肉泡馍,吃客一气便要了十个馍,厨师半信将疑地端来一个夸张的汤盆给他,吃客细细地掰碎十个馍,都在指头大小,从掰馍的手法上来看应该是西安地方的吃法,厨师麻溜地烩好之后又端了出来,并站在旁边见证他如何吃完这盆羊肉泡馍,且看这位吃客不紧不慢,吃得热汗淋沥,不一会儿这盆羊肉泡馍见了底,吃客把筷子扔进盆里并掀起上衣让众人瞧他那壮实的腹肌,并且自信地说:“瞧瞧,肚皮还没鼓起来。”言外之意是还没有吃个全饱,看着报道中那个特写的盆直让人唏嘘。

            西安的羊肉泡馍我也吃过,与宁夏的做法有所不同,都是西北的地方小吃,但是名气却要大过宁夏,鲜美的羊汤搭配原味的白馍,去掉了羊肉的油腻,达到一种口感极佳的效果,但是常人一般也就是一到两个馍而已,一顿吃十个馍可谓闻所未闻,要不是眼见为实说出去恐怕也无人能信,采访的最后这位吃客还不忘告诉记者,他平常在家里吃饺子,大号的饺子他一顿要吃一佰伍拾多个,大家听听,这是不是传说中那个货真价实、不折不扣的吃货。

           

    食之惑

            吃货我也见过,但是像这位吃客一样能把这样的一餐吃得盆干汤净,看得让人目瞪口呆胃囊痉挛。一位朋友身高马大脸宽腰粗,食量也是惊人,但是与报道中的这位壮汉却不可同日而语,在每次聚餐结尾处,我们都不约而同地等待,等待这位朋友细心地把每个餐具里的食物统统入胃、盘盘干净,如风卷残云,他从不糟践粮食浪费美食,这个吃货在圈里被传为美谈。

           

    食之惑

            在高中时期,学校的伙食不说大家也都明白,一般都是洋竽、萝卜、粉条和白菜之类,收费一般都是两角,要是饭菜不够时,食堂的大妈便伸出头来观察一下打饭的队伍,然后回头超里面喊一嗓子:“再端一盆开水来。”或是:“再端两盆开水来。”端来的开水倒入菜盆,顺势舀一勺子辣椒油并加少许盐,调和稀释后便向排队的队伍再喊一嗓子:“现在开始收一角钱了”。这种半饱的情况时而有之,周末我们便相约外出改善生活,那还是在固原南街的红星国营食堂,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饭食相对实惠一些、油腻一点,这也正是同学们的所要,最实惠的当属素面,形如今天的臊子面,只是没有肉而已,记得一碗素面当时的价格是七角钱,一位舍友食量也是好大,每次吃素面一气直要三碗,前一碗先吃着,后两碗旁边凉着,“呼哧、呼哧”如饿狼扑食,碗里的面条不是被吃进去的,应该说是被吸进去的可能更准确些,你一碗吃完他三碗也吃完,吃得是惊天地泣鬼神。

            常年的寡淡无味激发起同学们的想像力和破坏性,也是后来听密友线报,几个其他宿舍的同学合谋偷走了城郊老乡家里的一头半大的猪,赶到别处大开杀戒剥皮去肉,再找一处稳妥之地安锅炖肉,最后吃得居然一点不剩,我听说这件事后感觉不可想象,这些胆大妄为的吃货也不怕吃出个毛病来,这是一个真实的关于吃货的传奇故事。

         

    食之惑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疲于奔命形同黄牛,味觉退化食欲不再,讲究身材减肥常态,吃饭也成了每天的负担,于是便衍生出来许多养生的电视节目,各路专家大谈饮食文化和养生之道,看到这些节目,我便又会想起早年的那位悟本老兄,写了一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的书畅销南北,忽悠不留底线,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也跟着中招,绿豆确实吃了不少,新闻曝光后才知是一场瞎掰。

            家常的也就是美味的,原生的其实就是养生的,不用精雕细琢也能吃出个有滋有味,办公室坐久了活动量太少,卡路里自然过剩,食量和食欲都会下降,一般而论,重体力的劳动对食物的需求也大。一次有事去工地,赶巧正是吃饭时间,民工们沿着墙根一码儿蹲开,各自端着一个海碗,碗里的饭食堆着山高,吃得山响,食材都很普通,做的也谈不上精细,但是工人们吃饭的那个动静简直无法言表,感觉生活的滋味全都在那个碗里了。这也让我想起早年勤工俭学时的情景,劳动强度大,确实是辛苦,干活间歇需要补充能量,工人们都会拿出各带的干粮,聚在一起边吃边侃,或馒头或花卷或饼子,外带一个青辣椒或一个葱段来伴口,吃得那叫个香啊!

         

    食之惑

            民以食为天,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吃饭归于人的第一需求,既生理需求”,人只有在极度饥饿时才能真正感受到食物的真味和那种渴望,才能咀嚼出食物的香甜来。在读《平凡的世界》时,看到多处描写吃的场景,在经历过食物匮乏年代的人们,看到那些吃饭的细节时总会让人百感交集感同深受,主人公孙少平一次去别人家里吃饭,一顿居然吃了五个馒头和一碗烩菜,其实肚子告诉他自己还能接着吃几个,但是礼貌克制了食欲,小说在此处描写到“感觉吃得不像话了”。孙少安和孙少平在外地相遇后一起吃饭,兄弟俩一气要了八碗饸饹面,一人四碗,小店老板感觉“像遇到了梁山好汉一样”。在此我还要提醒各位,在那个年代都是清一色的粗口大碗,可不像今天的花边小碗。每每读到这些关于吃的描写和情节,我的情感里就会产生一种真切的回归,仿佛又看见那些贫苦和奋争的人们,他们扶着锄头立在广袤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仰望日头、企盼丰收,那种生活的坚忍和生命的力量是何等的悲壮和感动。张贤亮在《绿化树》中也有多处描写饥饿的片段,在冬季干裂的土地上,一个在秋收之后而被遗漏的胡萝卜,“营业部主任”幸运捡拾之后夸张地嘎巴着嘴吃萝卜的情景和心理满足。主人公章永麟舍不得吃而精心藏起来的一个稗子面馍,稗子本不在五谷之列,只是在那个困难年代里的食物替代品而已,就是这样一块无比珍贵的稗子面馍最后却不幸被老鼠偷吃,小说在此处描写了主人公失去稗子面馍的恼怒和心理落寞。今天的我们也许无法理解在那个困难年代里吃饭是何等的至高无上,更是无法体会到一个胡萝卜的诱惑和稗子面馍的香甜。

         

    食之惑

            小时候我家的邻居,印象中是相当的贫困,做饭时先从油壶里拿出一个油垫子,蘸着一点油在锅里擦几圈就算是做饭的用油了,饭食的清淡可想而知,而邻家大叔手捧一个超大饭盆吃饭的场景给我印象尤为之深刻。我的家境稍好,母亲只有在烙饼子时,一般也会从油壶里拿出一个油垫子,蘸着油在锅里擦几圈防止粘锅,而做饭就比较“奢侈”,每次还能在铁勺里倒少许油炝点葱花,那种清淡的真味已然成了一种遥远的记忆。

            物质的积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又提升了生活的品质,精雕细刻也是一种高附加值,粗粮和野菜进了高雅之堂,就像穿了马甲一样价格翻了好几倍,但是过度的讲究又往往伴生着浪费,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又催生出许多的疾病,再看如今的做菜手法,油炸油煎,只嫌油少而影响买相,耗油之大也催生了地沟油等不良行业的兴起,不法商贩掺假制假,黑心作坊屡禁不止,违禁物品改头换面也上了餐桌,让人吃得小心翼翼顾虑重重。

            如何找回食物的真味和原生态,这是今天的人们苦苦找寻的困惑,如何吃好又要养生,这也是现代的人们无可奈何的一声叹息。

    食之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食之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ai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