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是一个万物苏醒、春满花开的季节。走过了年会、团拜会、座谈会、研讨会,送走了股东会、董事会、班子会。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会议开启了全年小伙伴们的新征程、新使命、新任务。
看惯了企业界的“秋月春风”、唯我“独”尊,我们不能“付笑谈中”。更多企业要生存、要发展,仍然面临着人员结构、薪酬结构的主要矛盾,尤其是先进制造业领域的企业,时代、行业、地理等种种因素累积,互联网时代、新时代、微利时代三期叠加,新能源汽车、3D打印技术等带来产品替代,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战。
未来三年,留给我们的机会是:“江山待定”,是我们快速显露战略意图的最好时期。
一方面,面对主要矛盾,仍然是要人,要能人,要优秀的、复合型的人才,另一方面,面对内部挖潜,是如何让85、90、95后新一代的员工甘于奉献?给人力资源体系、组织架构设计、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路创新、主动作为,人力资源小伙伴们又要忙上一年。
这几年来,亲身感受做人力资源工作越来越有挑战性、专业性,真不是专业出身、考个证、读个研就能干好的,需要理解战略、懂业务、能诊断、出方案、有结果。体会最深的是,凝聚人、经营人的初心没有变,效率至上目标没有变,人力资源工作人员不仅要打破六大模块局限,掌握新的工具和方法(如“杨三角”、人才盘点、7-2-1法则、4-3-3财务预算模型等),成为业务伙伴、政委,更要成为专业顾问、升级先锋。
落实企业战略意图、培养梯队干部、提升组织能力,成立企业大学,是一种战略投资。新时代的人力资源工作定位,要升级到人力资源资本和企业战略发展融为一体的高度,要把从人力资源部门付出的工资福利、培训教育经费,视为企业对人力资源部门的战略投资,而不是简单的人工成本发放。投资就要有回报,战略级投资就要有战略级贡献。今天,小伙伴们所做的工作,是经营人心的工作,不再是被动的、无耐的、锁碎的,是光辉而幸福的。
“不是我不信任您,而是您没有变得强大,让我怎么再信任您?”
这一句话,是资本对人才发出的强音,也可以应用到企业人才发展领域。是的,信任不是一成不变的。提拔您,重用您,是基于对您过去的信任而对未来的期待,没有改变,信任会一点点消失,是潜移默化的。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多年,要练就这样的职业敏感度。
人才发展,尤其是关键人才培养,唯有随需而变,才能实现人才随需到位,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成长。
在改变中重塑信任,就是通过随需而变的学习,重新建立起信任的团队,一起实现战略目标,这才是新时代人力资源工作不变的主题。
第一,要正视差距
差距就是最大的问题,就是最好的需求,根源在于认知、能力的差距,从而造成绩效的差距。过去几年的差距,是行业内企业间的差距,已经成为事实和历史。我们要关注未来存在哪些差距?要围绕产品”专、精、特、优“展开寻找,主要是人才结构、知识结构、管理模式、管理工具四个方面,具体一点说,有人才梯队建设、产能品质、信息化水平、核心骨干员工收入增幅等工作的差距。这一点可以对照下《卓越绩效评价标准》,应该不难。
正视差距的态度,根本转变就体现在,是否将别人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的问题,是否将过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等待指示、协调不力、要素闲置、应付检查等等)转化为未来的的目标。
第二,要重视方法论
企业今天的问题,在世界某一角落都曾发生过。有一句话,方法总比困难多。用不同的方法论解决问题,产生的结果不一样。用过去的方法论解决现在的问题,就会出问题。
过去,从上而下,是上级领导下级,层层追责。未来是X+1,即小组作战,职能支撑。我们国家的军队改革,以及近期党中央和国家做出的重大机构改革,就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
以上都是具体延伸的方法论,有没有一套核心的方法论呢?答案是有的,这就是管理的逻辑,一切方法都要围绕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展开,一级一级分解出来就是一个数学乘法公式,如A目标=B指标*C指标*D指标*E指标*F指标*......。新的管理逻辑提出,“一切都是生意”,所以关键指标相乘就是战略目标。如新员工主动流失率这一指标,不是孤立的,以招聘为例,它等于(一年内离职调查确认主动流失数量)/(一年内招聘渠道开发数量*每个渠道招聘平均名额*培训后合格新员工占比),和招聘质量、数量悉悉相关,考核更加到位,引出五个业务痛点,离职调查做了吗?有改进措施吗?引才渠道满意吗?每年招聘任务完成如何?新员工培训效果如何?
大胆想像一下,新员工主动流失率指标如果用内部收费方式结算,结果又会怎么样呢?建议小伙伴们一道成立一个“绩效指标逻辑分析小组”,重新审视我们的指标体系背后管理逻辑到位了吗?大家一起研究下,相信可以有很多收获。
第三,要积累资源
资源不会随心所欲,需要去积累,一点点积累太慢,要有计划,有目的去筛选,好中择优、优中择精,要建立数据库,随需而用。当然,坐等上门是不行的,需要价值交换,用您的付出、投入、服务换来,所以,要强大自己,让自己的专业能力够强大,是积累资源的最有效途径。
接下来讲一些具体的东西。
1、我们面临的最棘手问题是什么?
未来三年,制造业企业要实现智能工厂的改造升级,我们需要的是工程师,现有技能人才、技术人才,需要大量的培养、输出、调岗准备,需要重新划分四个梯队,加快第一梯队人才知识结构转换,利用产业并购机会,输出第二梯队人才,挖掘一切就业机会,对第三梯队人才进行调岗或再就业,加快淘汰第四梯队过剩员工(属于不愿学习、畏惧成长类),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
当然,干部梯队的培养,要先行启动“领导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是第一梯队中的精英。
除了上述问题外,我们还有一个潜在的大问题,就是我们的员工今天是否仍然愿意心甘情愿为企业做奉献,对于奉献精神的传承和引领,我们是否有独门秘诀和手段?
2、我们采用的方法论或套路实现的效果满意吗?
对于我们延用的方法论(如准时生产JIT、全面质量管理、KPI考核、六西格玛等),是企业的核心智慧,是企业百年基业的基础。随着智能工厂的改造升级,带来标准的替代和更新,仍然需要创新,需要萃取出来。
人才梯队的划分方法,要有一个系统解决方案,如参照某企业,将人才分成五个梯队,新员工第一梯队、入职2-3年第二个梯队、青年骨干第三个梯队、后备干部第四个梯队、未来领导人第五个梯队。
以后备干部为例,后备干部是否充足?素质是否合格?给在职干部带来的压力与活力是否足够大?是事业永续的关键。 建立”后备干部、青年英才“等高潜人才标准,抓住关键特征,以人品和价值观为底线,从能力、沟通、人际三个维度构建能力素质模型,采有结构化行为面试和情境模拟、人才测评为三大工具进行筛选,做到随需而选,建立灵活的人才发现机制。要优先从高业绩团队、主攻市场、短板市场、关键战略动作行为(如重大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领域)冒尖的人才中选拔。有了好“种子”,通过培训项目设计团队学习,促进知识转化、缩小差距,随需而用,大胆历练。
3、我们的资源够吗?
肯定不够,不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传承做得不够,根子出在情怀不够,总是认为自己努力积累的资源是自己的,分享难。任何员工,除了民企老板自己,离开企业这个平台,您什么都不是,所以,人力资源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宣传,“一切资源都是公司的”,不是您个人的,所以,要做好传承,日常工作就是要做好交接,从内心中做好人事交接和跟踪工作,不能马虎。一马虎,无形资产就流失了,腐败就容易滋生。
资源到位了,加上努力,绩效目标也就达成了。
4、我们有迭代吗?
迭代这个词用得好。以前十年、二十年、一百年一个迭代周期,现在一年、三年、五年一个迭代周期,太快了,想想微信推出才几年。迭代需要我们快速改善、改进,质量、环境、健康体系中总是强调纠正、预防、改进,这是国际最低标准,离企业标准差一大截,所以,不要用“三合一”标准要求自己,建立体系可以。
思想观念上的迭代很重要,举个例子,某企业几年前就提出了“倒推时间做计划”、“工作任务订单制”,即工作计划要从目标实现时间倒推编制,而不是延着时间路线制定,每一项工作任务布置都要视同一个订单、一次交易,大一些的订单要视同一个项目、一只工程,对当时管理干部的思维习惯有很大的促动。
任何工作都需要迭代,选准时机,不要担心,相信我们的高层是睿智的,一定会支持,就怕您不迭代。职位、年龄都是迭代成长最大的阻碍,开展“新青年运动”,要相信生理年龄年轻的员工和心理年轻的员工,每天保持20岁、26岁的心态,长辈向小辈学,集团向前线学,这样才有活力。技校毕业第三年、高校毕业第三年和同等年龄心态的员工,是最有冲劲的,不要辜负了他们这个年龄。
当然,迭代也是有方法论的,没有一种方法是尽善尽美的,敏捷、柔性、教练、激发、群策群力、人人主动都是新方法论的代名词。
5、我们赋能了吗?
什么是赋能?对于领导力来讲,是业务模式设计、引领变革、解决问题的能量,对于领导者来说,是三大工作即化解冲突,教练下属和团队学习,是三大能力即构筑人胲脉,以故事传播思想和反思觉察。说白了,就是前面第1-4点提到的总结,是对过去领导者抓业务、带队伍、体系化三大能力重新定义,领导别人的同时,要擅长营销自己,将团队建设和小CEO型人才培养提高到空前的高度。领导者有要求,基层同样有要求。
对于普通员工来说,要企业文化引导赋能,体现在对取得成绩的同事要不吝惜点赞,给予尽可能的支持,不能漠视和拆台,主动赋能意识代表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发展活力。
赋能这个词在互联网时代应用广泛,是全新的领导方式,取代了工业化时代下的管理和监督。这一点,差别体现在领导是否愿意、是否主动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成果?
我想说的是,在赋能时代,需要的是领导者和基层的共同努力、边干边设计、边干边调整、边磨合边发展,而不再是“领导布置工作、让基层去完成”这么简单就可以了。
总结一下了!
综上所述,新时代人力资源工作已经不再是围绕人力资源六大模块(规划、招聘、绩效、薪酬、培训、员工关系)展开,而是做好上述1、2、3、4、5,努力构建新的人力资源体系(如三支柱模型),借力助力,顺势而为,积极作为,完善多重激励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新的竞争规则和淘汰底限,帮助我们的领导和员工成长,尤其要引导年轻骨干心甘情愿为企业奉献,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改变中重塑信任,让员工有面子、有幸福感,这才是人力资源工作不变的主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