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资源型城市世界难题转型之路(16)
枯竭or重生:萍乡转型海绵城市萍乡市位于江西省西部,地处湘赣边界,全市总面积3827平方公里,人口190万,萍乡工业以1898年安源煤矿开办为标志,是我国最老的工矿城市之一。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中部地区典型资源枯竭城市。
枯竭or重生:萍乡转型海绵城市近年来,萍乡市坚持“改革开放促转型、结构调整推转型、科技创新助转型、民生改善保转型、生态恢复立转型”,着力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新型产业特色化发展模式,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升级做出了有效探索:
枯竭or重生:萍乡转型海绵城市一是做优传统产业稳基础
以创新化、集群化、服务化、绿色化,推动传统支柱产业由低附加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产业,由投资驱动型产业转向创新驱动型产业,由粗放型产业转向集约型产业,由资源消耗型产业转向资源节约型产业,由环境污染型产业转向环境友好型产业。
着力改造提升以冶金、陶瓷、花炮、建材、煤炭为代表的五大传统优势产业。
改变了以往“一煤独大”的局面,煤炭落后产能逐步退出市场。
冶金、陶瓷、花炮、建材、煤炭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3.4%。
枯竭or重生:萍乡转型海绵城市二是发展新兴产业增动能
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食品、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6年以来,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4.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63%,分别比2007年提高了27.3、16.23个百分点。
围绕“靠大联强、对接央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对接长株潭,实现产业优势互补”,积极实施“央企入萍”工程,支持全市最优资源、最强产业与央企对接融合。
引进华能集团、中材集团等17家央企在萍投资,投资总额1000多亿元,涉及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全市共有民营企业71880户,实现增加值685.43亿元,营业收入2998.89亿元,上缴税金124.16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5%。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6.6%,位居全省前列。
枯竭or重生:萍乡转型海绵城市三是建设发展平台促聚集
着力打造 “一区五园二十个产业基地”产业空间布局。以园区平台为载体,促进主导产业专业化、集群化、集约化发展。
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优势工业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园区一主业、一基地一特色”的新型产业集群特色化模式。
全市工业产业集群实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76.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01.1亿元,完成利税总额223.1亿元。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达2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1个,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7个。
围绕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引进高端领军科技人才,大力发展“院士经济”、“博士产业”,建立了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园、科研院所创业园、博士园等各类科技平台建设。
枯竭or重生:萍乡转型海绵城市四是改革机制体制强保障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鼓励企业建立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支持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引进和培养职业经理人,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枯竭or重生:萍乡转型海绵城市 枯竭or重生:萍乡转型海绵城市除了上述转型重点外,2015年4月以来,萍乡市被列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萍乡通过三年试点创新,全域范围内生态治水成效显现,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目标,并引发多重“裂变效应”。
在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海绵城市建设年度绩效考评中,萍乡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一。
枯竭or重生:萍乡转型海绵城市 枯竭or重生:萍乡转型海绵城市 枯竭or重生:萍乡转型海绵城市 枯竭or重生:萍乡转型海绵城市 枯竭or重生:萍乡转型海绵城市(资料来源:《中国萍乡网》等)
闻丁/2018年6月23日/重庆两江新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