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在场的时候,2~7岁的儿童经常不停地说话。这是一种好的现象。证明了孩子进行自我调控时的主要心理工具是与自己对话。学龄前儿童的自言自语,也叫做“自我对话”,实际上预示着社交技能的进步和行为问题的减少。老师们认为这样的孩子具有更高的自我调控能力。
父母或看护人的语言在孩子最终的行为调节能力和情绪反应中具有核心作用。当处于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中时,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导致其自我调控能力的增强,反之亦然。父母讲话较少的家庭中,孩子的语言能力会降低,并导致自我调控能力的降低。
理想的看护人语言在早期阶段能帮助孩子变得独立。每一句赞美、每一份为了鼓励和纠正而做出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孩子变得优秀、独立和有所作为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策略。在育儿的各个方面,敏感又“有求必应”的看护人往往预示着成功。他们可以帮助儿童训练适龄的行为技能和可能只是略高于自身能力的问题解决能力。
比如对孩子说“现在放下玩具”与“玩完玩具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呀?”的不同
之处。前一句话要简单一些,它是一个来自“上级”的指令,必须执行,不能反对。第二句话则支持了孩子刚刚拥有的自主权。科学证实,第二句话对孩子的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相对于直接用命令支配一岁大要儿的行为,母亲平静地给出建议会让要儿在三岁时具备明显较强的执行功能和自我调控能力。
向孩子解释规则的道理,以及管教时不感情用事时,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就会得到提升,这些孩子不会立即给出反应性行为,而是更可能仔细地思考问题。这种思考即孩子会将父母的管教风格内化为自己的“自我对话”。这种自我对话是孩子行为的基础。
这种管教的另一面是控制型父母带来的负面影响。利用压力和权威来约東孩子行为的父母会让孩子在短期内顺从,但长此以往,孩子们的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就会变差,并且在成年后还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自我控制的问题。
摘自《父母的语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