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里面,早期的网络用语里“装逼”一词,指的是男性假装女性的“人妖”行为,以生殖器官代指性别,本身也符合“劳动人民的性幻想”(“农民式的”云云我还是觉得有歧义,故此舍弃不用)。后来呢,如同西文的惯常手法,在保留特征与符号的前提下,加入新的定义,就变成了“装作很牛逼”的意思,性器官依然被保留。有一本书,似乎叫做《屎的历史》,讲的是人的排泄物是怎样被一步一步污名化的,其实性器官也差不多,满口的生殖器也的确不符合“逼格”,在经历了诸如“装X”、“装13”之后,终于bigger应运而生,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算作是至少在形式上的文明进步。就我个人看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件挺好的事儿,汉语的“六书”如影随形,最终定稿的bigger也好,无论是动物性上面庞大的体格,还是与西文“big wig”的对应,几乎信达雅,能够于此比肩的大概只有诸如将“先驱”戏虐为“先瘸”这个样子的双语头韵玩笑。所谓科学,指的是分科之学,那么第一步就是拆解,得益于汉语的结构,我们确乎可以将“装逼”拆为两个部分。
首先是装,这个应该很容易理解,就是假装,伪装一种与客观事实不同的状态。
然后是bigger,这个比较复杂,我们不妨通过例子来说明。首先是情况一,某土豪,身价过亿,时时炫耀自己亿万身家,尽管有足够数量的负面形容词描绘他的状态,但是我们不会认为他在装逼。然后是情况二,还是那个土豪,宣称自己过着某种“高尚”的生活,有点怀疑,但是我们大概会认为他在装逼。情况三,屌丝兜比脸还干净,宣称自己身价千万,确乎然绝对是在吹牛,但是是装逼么?存疑。情况四,还是那个屌丝,宣称自己过着某种“高尚”的生活,嗯,这就是在装逼。这种例子我们可以无限地延伸下去,身份,地位,家世,甚至是女朋友,同样分别出现在屌丝与土豪身上,受限于篇幅我就不再一一赘述,大家可以自行体察。对比如上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所谓bigger,值得大概不是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更偏向于某种生活方式。
那么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得出定义,所谓的装逼,指的就是展现一种与自身现实情况相违背的生活状态。也就是说,一旦我们认为别人在装逼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认为他展现了一种自己所不具备的生活状态。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生活方式,便是一种符号化的,规则性的,不可衡量的东西,我们又怎么能确定对方没有呢?因为我们普遍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活方式需要经济基础支撑。可是问题又来了,英国的爵爷,穷的城堡都抵押给银行了,偷来个雪梨非得拌荸荠丝儿吃(这半句是大清国的梗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我们有有点含糊,觉得这是某种“持守”或许也没什么不对,可是这位爵爷如果是大庆国的爵位,出现于当下的时代,被认为是在装逼的可能性又会被放大好些,这怎么解释?
说白了,这可能是个成本问题。受益于知识(符号用于传播的信息)传播途径的开放,原先是书籍后来是网络,知识变得越来越易得,复制成本越来越低。身无长物的屌丝,如果费心挖掘的话,越来越容易找到一些惠而不费的“高贵方式”遵循或者至少是展现出来,我们普遍认为“物以稀为贵”,这么容易搞,那么自然就不“贵”了,故此收获如潮的差评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那么“物以稀为贵”本身就是正确的么?恐怕并不是。严格的来说,地上每一块石头都是独一无二的,贵不贵?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爱护地球,你们只有一个我,所以你们要爱护我,是不是个梗?赢了天下输了你又如何,是不是想多了?一件东西贵不贵,属于价格范畴,供求关系的“物以稀为贵”只占有很小的权重,大权重是啥?我们都学过的,“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时间”。凡是古董,必定是在当朝就不便宜的东西,年头儿反倒不那么重要,满地的石头,哪个都比人类文明社会历史悠久,石头不值钱指的就是这个道理,非因为石头多,而是因为石头易得,奇形怪状的化石值钱,因为找化石麻烦,碳也是化石,论吨卖。
同样是易得,那么看起来上面“知识易得”的论调似乎也没有问题啊。果真如此么?果真并不是。即使被当作商品,知识也必然要算作“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与普通商品的重要差别,在于文化商品的价值无法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讲到这里,前面的大段铺垫才算正式完成。更深一个层次讲,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的价值怎么可以当作商品那样衡量呢?所以无论从经济学还是道德哲学的价值观来看,上面谈到的衡量方式本质上都是错误的。我的哲学博士室友经常说,一种哲学,如果可以被普通人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顺畅无阻的拿来就用,大概也不是什么正经的哲学,其实把“哲学”这个词替换为“理论体系”或者“分析方法”甚至是“法则”,本质上也没有什么不对。
我们之所以会经常认为别人“装逼”,原因有两个。其一,过于单一的价值观,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再多一点就是“名誉”、“财富”、“权势”,当下国内越往后权重越大,跟西人正好相反,大概也是因为越往后标准越单一,越容易衡量的关系。其二就是上面说的,对于价值理论“物以稀为贵”的片面理解。两者互为因果,螺旋上升,最终促成了我们的社会观念。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情境之下,本身就是一件挺悲哀的事儿,更悲哀的,就是我们毫无雅量的故步自封,自居“正义”的以恶意揣测他人。这种揣测,衡量的是他人的动机而不是行为,而动机恰恰是不可衡量的,怎么想只有人家自己知道。
装逼的逻辑可能性存在不存在?存在!装逼的行为存在不存在?也存在!我们可不可以质疑他人装逼?绝对可以!但是请注意,你只能衡量他人的行为,而不是动机。我们从小被人教育,要成功就得踩着人脑袋上,完全零和。所以在看到别人的美好的时候,很容易被戳到脆弱的神经,觉得人家要踩我的脑袋,然后不遗余力的自诩正义质疑反抗而心安理得,社会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不包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不轻松,每个人都无处容身,倒回头来想想,或许“人艰不拆”才是一种让大家都变得舒服一点的做法。虽然众生皆苦,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来都想找乐而非受苦,人艰不拆也算是我们为数不多的手段吧。
巴掌不能打一边,诚然,bigger其实就是一种价值展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种寻求认同的手段,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在寻求这些的过程中,也有些能够降低摩擦的tips可以尝试。首先,经济基础是必要的,否则无论你再精研“贵族法则”,五十块租匹马拍照片发朋友圈用掉二十分之一的工资,三天啃馒头,再人前显贵,背后的罪总是要自己受的。其次,尽量低调,在目下的环境之下,每个人自觉不自觉的都有点“踩着人头爬”的小九九,许你初一就许人家十五,有时候或许是不自觉,但是反身内省总是好的,本来是好事儿,莫把这点意思变成不好意思;另外呢“己所欲施于人”本身也不靠谱,你爱狗就不让人家吃狗肉,如果哪天有个“保护大米协会”呢?其三,学识还是必要的,虽则说知识的传播范围已经大大增强,但是度娘还总有不靠谱的地方,如果有一天“物以稀为贵”的枷锁真的被摘下的话,那么万一装漏了,遭受质疑的可能就会是你的行为本身,到时候可就什么遮羞布都没有了,空膛穿大褂想想就不舒服,碰到懂行儿有较真儿的,怕是一阵穿堂风总少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