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500字每天写1000字每周500字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杨廷宝(上)|益见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杨廷宝(上)|益见

作者: 益博社会工作 | 来源:发表于2018-09-01 08:56 被阅读172次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杨廷宝(上)|益见

    按: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致力于社会工作理论和实物的创新性介入。杨廷宝是南阳走出去的建筑大师。对杨廷宝一生的记述,有利于从不同侧面了解南阳人的人生脉络,也从一个方面透视一个家族一个南阳的历史变迁。

    杨廷宝,字仁辉,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1901年10月2日出生于河南南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绘画艺术的熏陶。1912年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英文科。1915年,入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1年,赴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杨廷宝(上)|益见

    来源:《大户人家·建筑家卷》

    第一章 天真坎坷

    1.1名门之后

    杨廷宝,字仁辉,1901年10月2日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东南郊的赵营村,南阳自古以来人杰地灵,被誉为豫西南重镇,北通武关,南接汉水,是中原通向中南和西南的要道,历史上的百里奚、刘秀、张衡、张仲景等皆是南阳名士,诸葛亮的故地卧龙岗就在城西南。

    赵营村是一个有百户人口的大村子,那里景色优美,村北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河边有大片茂密的树林,那里是杨廷宝童年的乐园。杨家是赵营村的大户,家境富裕,祖上是工商业主。在村里有大片土地,另外还有一处四进院子的大宅第。廷宝的嫡亲叔伯共有三人,父亲排行老二,名鹤汀,是一位革命知识分子,曾当过南阳公学的校长,因办洋学堂遭到清政府的通缉而举家逃亡,清朝灭亡后参加辛亥革命;不久袁世凯称帝,又投入倒袁运动,全家再度逃亡。

    杨廷宝的母亲,温柔善良,能书善画,祖上是南阳城里另一大姓米家,世代书画传家,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后代。米氏嫁给杨鹤汀后,夫妻恩爱,婚后一年就有了身孕。由于杨廷宝的父亲忙于公务,没有时间照顾妻子,怀上小廷宝后米氏身体非常虚弱, 1901年中秋过后的第五天小廷宝哇哇坠地,米氏却因失血过多而离开人世。当时已经卧床不起的祖父,听到年轻媳妇撒手人寰的消息,也在悲痛中死去。——生母祖父的去世,加上家庭的败落,造成了小廷宝沉默内向的性格。

    杨廷宝是由他的老祖母抚养长大的,小时候他没有奶吃,都是老祖母抱着他,东家吃几口,西家喂几口。所以他从小身体孱弱,还经常生病。后来杨廷宝的父亲又娶了一位朱姓少女,是城北另一村财主家的女儿。她贤淑善良,孝顺婆婆,体贴丈夫,也很疼爱这个爱干净的小廷宝。

    到了小廷宝六岁那年,他进了家塾,与堂兄弟,表兄弟们一起读书,家塾的老师是这一带有名的张先生,他很严格,孩子们都很怕他,家塾的课程有《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小廷宝一来身体虚弱,二来不喜欢死记硬背,所以经常挨老师骂,而且被打手心。张先生认为他是不可造就之才,在他父亲的面前表示不愿意收这个孩子。

    1.2自学书画

    杨廷宝的父亲倒是很开明,他没有对小廷宝失去信心,决定把他送到南阳县的洋学堂去读书。那年秋天,未入洋学堂前,小廷宝在父亲的鼓励下,立志要为家人争气。他打开了母亲身前留下的画箱子,里面有文房四宝和画卷遗墨,开始在家里边练字边临画。自此,杨廷宝终其一生与绘画相伴。功夫不负有心人,过了大半年小廷宝的书画有了很大的进展,从他母亲那遗传的绘画天赋终被发掘出来了。父亲和祖母都为他感到高兴,就连那个对他不屑的张老师看到他的画也不得不刮目相看了。

    小廷宝九岁那年,进了南阳城里的一所小学读书,在这个名人辈出,风景秀丽的小城里,小廷宝有了一片新的天地。他和小朋友们在河里捉鱼,元宵节赏灯,去卧龙岗捉迷藏……这一两年的生活是充满乐趣的。

    杨廷宝很是留恋这段童年时光,晚年回忆时还提及卧龙岗“它是伏牛山脉的一条余脉,连绵到这儿已经不太高了,只是一个小小的山坡头,远远的眺望可以看到一座古塔,名叫奎星塔,那儿还有口井,武侯祠就坐落在这里,武侯祠的石枋上有块横匾,写着‘三代上人’几个大字。它边上还有石柱石亭。记得进了山门后,拜殿上有座大台子,古柏交柯,苍劲葱郁。大殿后,一边是古柏亭,一边是野云庵,再往后堆砌着假山石,还有个不太大的石洞。我们几个小朋友时常爬进爬出,玩捉迷藏,十分有趣,这是我童年生活生动的一页…”

    1.3拜师习武

    杨廷宝的少年时代有一位必须提及的人物就是他父亲的好友王可亭,王可亭先生文武双全,是南阳一带名士,其生性豪爽,诙谐幽默,特别是讲起南阳的历史故事来更是口若悬河,而且他还是远近闻名的武术高手。年少的廷宝对这位英雄式的人物很是敬畏,每逢可亭先生到杨家作客,小廷宝就听他跟父亲谈天说地,这位先生也很怜爱他,看他身体孱弱,就想教他习武,这是小廷宝父子巴不得的好事。从此他就跟随可亭先生每天清晨习武,学会了少林拳,形意拳,猴拳,…日久天长,小廷宝的身板一天天结实起来了。这次习武的经历也影响了他的一生,这位从小多病的小少年成为了后来体格健壮、武术过人的杨廷宝。杨廷宝常年坚持习武,在他从事教育工作后,每逢元旦迎新,在盛大的师生联欢会上,定有他的舞剑,太极拳或翻筋斗…幼年的学画习武,成为他终生的兴趣和爱好。

    平静快乐的时光只有一两年的光景,由于廷宝的父亲投身革命,参加同盟会,受到通缉,全家两度逃亡,直到袁世凯被推翻后,杨家老小才得以重返故里。在廷宝逃难辍学后,他父亲得知河南省有留美预科班,就想让这个不入正规私塾的孩子考到那里去读书,父亲就在家里教他写八股文。在1912年的6月,小廷宝离开了他的家乡南阳,带着父母的期望到开封去应考。秋天他满怀信心的去看榜,后来杨老回忆说:“我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看着榜上的名字,在备取生最后的几行中找到我的名字。我很扫兴,默默的想:‘这没什么指望了’…唉!运气来了,在备取生中有个家里有权势的孩子,当局就干脆又办了个‘丙’班。我有幸进入这所学校,对这件事我曾想:运气是个古怪的事,有时在人生的激流里,会把你推上岸边…”。

    1.4爱国熏陶

    这是一所中西结合,校规严格的学校。有不少外籍教员。在此期间留美预备学校校长,河南省老教育家林伯襄先生对廷宝的一生影响很大。此时正值清末,列强侵略,军阀混战,林校长作为一名学识渊博的爱国志士,经常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鼓励学生们为振兴中华民族而树立远大的理想。每次校廷宝听老校长的讲话都心潮澎湃。据杨老回忆“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教学上,夜晚九点来查房,学校里不论那个老师请假,他都能代课,他那一步一步走进课堂的身影深深的印在我脑海里,他讲了很多我国古代忠臣义士的故事,如岳飞,文天祥等,最深的印象是史可法去狱中见他老师左忠毅公,老师大声斥之说‘此何时也,幸勿见’我们孩子们听到这里,眼泪都夺眶而出。爱国心!童年的老师的言行都刻在我们心灵里”。从那时起小廷宝就奋发向上,下决心报效祖国,经过刻苦努力,在短短的两年内,他就由丙班转入了甲班,并且进入了甲班前五名。

    后来河南留美预科班因经费拮据,要缩小规模,就鼓励学生报考清华留美预科班。在校长的支持下,踌躇满志的小廷宝就报了名,并且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入了清华留美预科班。

    第二章 求学清华

    2.1学画共勉

    1915年,14岁的杨廷宝跨入了“清华”这所后来的全国最高学府。由于廷宝成绩突出,尤其是外语成绩很优秀,所以他连跳两级进入清华三年级。与比他早入学的闻一多在一个班里。

    古老的清华人才荟萃,在这里由于接受了西式教育,清华留美预科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留学生,后来多成为中国的著名学者,如科学家钱三强,华罗庚,文学家闻一多,社会学家费孝通,建筑学家梁思成,杨廷宝,童寯…[5]在校期间,因为有共同的爱好——绘画,他就和闻一多成了要好的伙伴。闻一多很有才气,也善于绘画,曾夺得清华全年级图画冠军,他也很活跃,在校担任《清华周刊》编委和《清华学报》编辑,后来他邀请杨廷宝担任这些刊物的美术策划工作。在此期间,他们除共同为校报设计版面外,常利用闲暇时光出外写生。

    少年时代的杨廷宝已经在中国画和书法上有了一定的基本功,在清华与闻一多的共同切磋,加上美籍女教师斯达(Florence.Star)教授的铅笔素描、水彩两门课,则使杨廷宝对空间、色彩有了新的认识,——清华期间的美术学习为他将来在宾大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选择建筑

    少年杨廷宝是怎样走上学习建筑这条路的呢?——当年,正值清华建造大礼堂,它是由美国人墨菲(Henry.Murphy)设计的,并且由刚刚从美国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毕业的庄俊监造,他工作的地方就在在清华工字厅里。杨廷宝常到庄俊那儿去看他画图,也工地上了解了打桩、基础等工程知识。即将毕业的他又去拜访了庄俊,得知建筑这门专业包括应用科学和应用美术。杨廷宝对此很有兴趣,因为他本来想学机械或是美术,建筑既然是两方面的结合,那就最合适自己了。就这样,杨廷宝下定决心要学建筑。对于他的决定,同学们也很赞同,只有美术老师斯达觉得很可惜,她原本很希望廷宝能到美国去攻读美术,将来成为大画家。后来杨廷宝于留学期间,曾经不远千里,专程去看望了那位很欣赏他艺术天赋的老师。

    2.3一世情缘

    杨廷宝一生的成就是与他的夫人——陈法青女士(1901—)的支持协助分不开的。陈法青是一位贤惠坚强的女子,她陪伴杨廷宝一生,为他生养五个儿女;平时杨廷宝在外工作,家务、培养子女等全靠她一人承担;抗日战争中她携带子女逃回南阳,又随杨廷宝搬到重庆住在歌乐山上;生平为杨廷宝整理书籍和绘画。

    陈法青女士,生于1901年,比杨廷宝先生长几个月,她和杨老都是河南人,老家在西平县权赛镇,距南阳不到三百里,陈法青的父亲陈铭鉴,字子衡,是前清的举人,也是河南省的知名人士。1915年秋,当杨廷宝考进清华留美预科班时,陈法青也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并且与杨廷宝的两个姐姐都是同学:一个是他的表姐(赫姐),一个是他的堂姐。法青女士与他的堂姐在一个自修室,在他堂姐的自修桌书架横格上订着一幅水彩画,景物清晰,色彩饱满。陈法青女士看了后很是羡慕,后来得知“这幅画出自她正在清华读书的的小弟杨廷宝之手。”

    1919年春天,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组织学生到清华校园参观,在这风景如画的校园里,法青和他的表姐正好碰到了刚下课的杨廷宝。法青女士在《忆廷宝》一文中这样写道“他穿着长衫,手里拿着厚厚的几本洋文书,显得那么潇洒英俊,遇到我们这队唧唧喳喳的女学生,他默默地闪到路边走了过去,他表姐指着他告诉我:‘这就是我的我的廷宝表弟。’我天真的脱口而出:‘你表弟真不错呀!’”

    其实在此前不久,杨廷宝的父亲就为儿子的婚事发愁,他担心儿子到美国,带个洋媳妇回来,这是中国传统家庭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就托廷宝的表姐帮着物色对象,结果物色的几个都不太满意。这次到清华参观回来,她表姐就看中了贤淑可爱的陈法青,并给她一封信,上面写道“廷宝品学皆优,如老伯同意,我可做媒。”取得法青父亲的同意后,就在1921年,杨廷宝出国前的一个夏天,两人按当时的旧俗订了婚。杨廷宝出国后,陈法青也考取了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图案系,俩人书信传情,互相共勉,杨廷宝将其在美国夺得的设计奖,水彩奖等都寄给法青分享。

    第三章 留学美国

    3.1远渡重洋

    1921年,杨廷宝坐船从河南老家出发离开了祖国,远渡重洋,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就读。当时中国学生朱彬,范文照,赵深都在宾大读书,他们学习成绩优异,给校方留下了好印象,杨廷宝在几位学长的导向下,也选择了这所学校。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对的。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宾大建筑系正处于其发展的黄金时代,几乎是美国最著名的建筑院校。此时学校里聘请了大量的巴黎艺术学院(Ecole desbeaux—Arts)培养的建筑师,他们多采用古典比例和装饰,结合新的功能,建造了大批“折衷主义”建筑。

    在杨廷宝入学之后不久,陈植,梁思成,林徽因,童寯等人也陆续地进入了宾大建筑系。这些中国留学生在宾大成绩都很优秀,陈植回忆说:“在美国学生中流传有两句口头语:一曰Damn Clever these Chinese!(这些中国人真棒)二曰Chinese Contingent(这是中国小分队)这几位留学生可为中国争了不少荣誉。”

    20世纪20年代初,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迫使建筑师作出多种探索,现代建筑和仿古建筑交替进行,各种建筑思想、造型、形式都登台表演。当时的宾大主要以鲍扎式教育思想为主。注重学生的艺术修养,在设计课上,艺术水平高的学生容易在设计图上得到较好的成绩。

    设计是宾大的主课,杨廷宝学习非常用功,他总是提前把作业做好,在课堂中等老师,所以老师对他画的图修改得比较仔细,有时他还帮别的孩子画图,这样他就多做了题目,自然就比别人多学些。

    3.2品学兼优

    在宾大,杨廷宝是个品学皆优的中国留学生,1921年他入学后不久就直接插班二年级,用两年半的时间就修完了四年的学分,在1924年2月被授予学士学位,当时美国当地的报纸《费城晚报》还为此发布了一条消息,题目是《中国学生获得宾大殊荣——杨廷宝不到三年就完成了建筑课程》。随后他又用一年拿到了硕士学位。

    杨廷宝在校期间还参加了多次设计竞赛并获得两块金牌,多块铜牌。在全美建筑系学生设计竞赛中,杨廷宝获1924年爱默生奖竞赛一等(Emerson Price Competition),设计的是教堂内一座巨大的柱式屏风,分层分格,布满了精美的雕塑。同年又授予市政艺术协会奖竞赛(Municipal Art Society Competition)一等奖,这是一座大型综合性商场,体形稳健,层次分明,濒河有船只停泊。以上两个作品被美国1927年出版的《建筑设计习作》一书选载,这是一本欧美建筑系大学生的参考书,中国留学生中唯有杨廷宝的作品入选。杨廷宝以出类拔萃的设计才能,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3.3恩师克瑞

    杨廷宝在宾大,遇到了一位学术造诣高深,教学认真的老师保尔.克瑞(Paul Philippe Gret)。克瑞是法国人,早年就读于里昂美术学院和巴黎美术学院,《美国建筑大百课全书》说:“克瑞是一位极有才华的折衷主义建筑师,他以伟大的建筑风格为依据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全部思想源于巴黎美院的传统。他按学院派的方法传授学院派设计,并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创作。他不是一位革新者,全部事业并不入后来现代建筑之流,但他设计了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至今不失佳誉,他传授给学生建筑知识和设计好的建筑敏感”。杨廷宝在校期间受克瑞指导,细致全面地学习了西方不同时期古典建筑的式样,从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哥特到文艺复兴…,他很好地接受了学院派的艺术熏陶,这些在杨廷宝后来的建筑作品中都得到反映。在校期间克瑞很看中他的才华,——杨廷宝是唯一进入克瑞班的中国学生。杨廷宝得到硕士学位后,直接受聘于克瑞建筑师事务所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在那里他勤勤恳恳地工作了一年,从绘图员作起,后作初步设计,再后来就能独立地完成较为复杂的设计工作。这一年的工作使他增长了不少实践经验。

    3.4畅游欧洲

    1926年秋天,杨廷宝在他回国途中,利用自己在几次竞赛获奖中所得到的几笔可观奖金以及在克瑞事务所赚的薪水,与好友赵深结伴,利用半年的时间游历了英,法,意等国,在此期间画了大量的水彩画和素描画,这种实地考察对学建筑的人大有裨益,尤其是杨廷宝接受了老师的西方古典主义美学思想,这次旅行的价值就更大了。他俩每天晚上住在小旅馆里先列出第二天的考察学习计划,再阅读弗莱彻的《比较世界建筑史》中的有关章节,把要去看的建筑物的历史、社会背景、艺术特征、以及平、立、剖面图和装饰细部反复阅读、一直到记得烂熟,然后第二天再去实地考察和对证。这样半年下来,俩人把从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消化掉了,对古典建筑的认识也更深刻了。

    第四章 饱学归国

    4.1时代风云

    1927年的春天,离别祖国六年的游子终于回来了,杨廷宝坐在驶往天津的船上,一路上他心潮起伏,想到家中企盼的亲人,想到聪惠善良的未婚妻,想到阔别多年的母校……,思绪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四处飘荡。终于船靠岸了,未婚妻和郝姐一大早就在码头等了。朝思暮想的情人终于团聚了,大家都很激动,当天下午就回到了北京。不久,杨廷宝和陈法青结婚,婚后两人才过了两周甜蜜的时光,杨廷宝就离开了亲爱的妻子,应关颂声的邀请,到天津的基泰事务所开始了建筑设计工作。

    在民国初年,建筑业几乎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手中。大量的建筑设计被外国人垄断,他们在中国开办了很多洋行,如公和洋行、玛礼逊洋行、马海洋行,这些事务所经济实力都很雄厚;当时,中国工商界的资本家又崇洋,所以中国建筑事务所在开展业务方面困难很大。后来,随着一批批留洋学建筑的学生陆续回国,这一垄断现象才逐渐被打破。——共有十多家中国建筑师事务所成立,有名气的是华盖事务所(赵深,陈植,童寯)、基泰事务所、庄俊事务所、董大酉事务所…。基泰工程司的主要成员有四位:大老板关颂声,关之妹夫朱彬,建筑师杨廷宝和结构工程师杨宽麟,从基泰创办到解放前夕,在当时名人的支持下,基泰获得了较多的实践机会,在几个大城市都有工程项目,对城市风貌有一定的影响。基泰还培养了一批建筑人才,如后来民族文化宫的设计者张镈。

    这里不得不提及基泰的老总关颂声,关颂声(1892—1960),字校声,广东番禺人,1892年出生于天津,曾就读于圣约翰大学,1914年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在美期间,与宋子文、宋美龄同学且交往甚密,1919年回国,1920年创办天津基泰,1928年曾参加全国大学生工学院分系科目表的起草和审查工作,也是中国营造学社会员。解放前基泰工程司遍布全国几个大城市,1949年, 关颂声随国民党移居台湾,在台湾继续办基泰,曾任台湾建筑师公会理事长。

    解放前只有这十几个事务所得以与国外事务所相抗衡。为了团结起来壮大中国建筑事业的实力,1927年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建筑师协会”,1928年将其更名为“中国建筑师协会”,杨廷宝也成为其中的一员。学会于1931年11月创《中国建筑》杂志,以 “融合东西建筑之特长,发扬吾国建筑物固有之色彩”为主要使命,开创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创业之路。

    杨廷宝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接受了他的第一项设计任务——京奉铁路辽宁总站。这是我国建筑师设计的第一座国内最大火车站。总面积达7000平方米,为了加大室内空间,在中央大厅在结构上采用了半圆筒拱钢屋架。杨廷宝最初的方案设想是欧洲现代建筑风格,然而甲方硬是要仿照北京站的样式,无奈之下他不得不放弃最初的主张,对方案进行了调整。——杨廷宝执教后经常对学生们讲“这也行,那也行,做得好都行”,并不坚持已见,可能跟他在实践中遇到的磕磕碰碰,不尽人意有关吧。

    4.2崭露头角

    1927年张学良将军在沈阳招标建造少帅府,许多国外工程司参与竞标,基泰事务所尽管较晚得到消息,仍决定跟外国建筑师角逐。这项工程就交给了刚回国不久的杨廷宝,为了对场地,环境有更好的认识,杨廷宝就在老帅府,新帅府来来回回转悠了大半天,从中寻找创作灵感。当天看完府邸后他就开始画图,用了一个晚上和一个上午的时间他就画好了整套平立剖面图,还画了一张别致的公寓渲染图。

    几天后,在中外建筑师的竞标中,杨廷宝的方案脱颖而出,受到了张学良和他夫人的钟爱。他以自己杰出的设计能力,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尽管许多外国建筑师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的方案中选很不服气,可是杨廷宝的名字却随着公寓招标这一事件声名远播。基泰也在东北打开了市场,后来杨廷宝还在沈阳作了东北大学总体规划,设计了东北大学图书馆、化学馆、体育馆…

    1930年杨廷宝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母校,接受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清华设计第二个校园规划,之前的第一个校园规划是美国建筑师墨菲制定的。杨廷宝没有辜负母校师生的期望,他接受任务后就跟助手们一起勘察地形,进行测量。对校园环境记录整理,征求同行们的意见。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终于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规划方案,对学校的老建筑只扩建不新建,由于抗日战争的影响新的规划方案未能全部实现,几幢建筑倒是在杨廷宝的主持下建造起来了,有清华大学生物馆,气象馆,图书馆扩建,新学生宿舍明斋…,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杨廷宝设计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至今仍为人称道。他在改造中将墨菲设计的“T”字形图书馆视为新馆的一翼,另立轴线,将入口设于转角处,角落设楼梯交接,立面也同样采用罗马和哥特式,尺度,色调都与原馆保持一致。这个建筑无论你站到哪个角度看都觉得新老馆浑然一体。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两者几乎成为了一个整体。国内外建筑界都一致认为这个图书馆是扩建设计中的一个罕见的范例。

    杨廷宝非常尊重历史,尊重前人在建设规划上所体现的思想,在设计风格上与前人的作品靠拢。他坚持的原则是:一位建筑师在设计和处理完整建筑群中的新建与扩建关系时,有时并不一定需要表现你设计的那个部分,而是应该着眼于群体的协调。

    4.3修缮古建

    清末的北京城,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千疮百孔,到处是一片断壁残垣。有些古建筑经过专修司得以整修,修缮工程大多数是由木场承包,建筑人员很少涉足。为了保护国粹,朱启吟先生于1930年在北京正式成立了营造学社。“民国二十年,辛未,得梁思成,刘士能两教授加入学社研究,从事论著,吾道始行…”。

    后来北京市文物整理委员会开展了古建筑修缮工作,通过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楨找到了杨廷宝,将维修工作委托给了基泰工程司,杨廷宝为主持工程师,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楨为顾问。1934年秋,杨廷宝接受了第一个工程就是修缮天坛。这个工程对他个人能力的挑战是巨大的,毕竟杨廷宝在美国学的是西方现代建筑和西方古典建筑,虽说回国后那几年正值提倡国粹时期,他也设计了不少复古主义风格的建筑,但纯粹的古建筑还是第一次接触。一开始真有点老虎吃刺猬——无从下口,到天坛转了几圈后他想到了修古建筑的工匠,他们的专业知识一定比自己多,“对,一定要拜老师傅们学艺”。拿定主意后杨廷宝就把老工匠们请来,带他们到北京有名的“东来顺”去吃涮羊肉,在酒酣茶兴之余,他就和老师傅们共同探讨古建筑修缮的问题。就这样他一边总结师傅们的口诀与技巧,一边在现场分析,记录。后来,他顺利完成了修缮设计任务。在这次修缮中,每项工程修之前、之中、之后都拍照片作为记录,修缮完毕后还总结了较为系统的古建筑修缮规范。这次修缮也使杨廷宝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建筑的结构、细部、装饰等。在他后期创作中,杨廷宝在设计“中国固有式”建筑时,他对材料、构造、比例、色彩的把握就更加娴熟自如了。

    从1934年到1936年,他共修缮了九处古建筑,包括天坛圜丘和皇穹宇、天坛祈年殿、东南角楼、西直门箭楼、国子监辟雍、紫光阁、正觉寺金刚宝座塔、西山碧云寺罗汉堂,为保护国粹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基泰总部迁到当时国民党首都南京,正值当时“谋固有国粹之亢进”,杨廷宝在获得古建修缮经历之后,结合“民族复兴”之时代要求,在南京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如中央体育场,中山陵音乐台,谭延闿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他的这些作品都以适宜的尺度,丰富的细节,强烈的文化审美感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南京中山陵音乐台,它是利用地形和环境的杰作,音乐台采用中西合璧的形式,半圆形的露天剧场,利用了山坡的地形,同时借用山景以扩大空间。半圆形的草坪以扇形同心圆弧方向延伸出五条小径,其圆形中央以月形水池环绕月台。月坛的台口采用半池莲荷的形式高出水面3.3米,其上种植灌木。乐坊在形式上中国传统照壁,底部为须弥座,顶部设云龙图案,并饰有龙头,灯槽。整个音乐台平面布局为西式,月台的立面细部采用了中国古典样式,是一件中西合璧的建筑精品。

    在1927年到1937年这十年内,杨廷宝进入了他建筑创作的黄金年代,基泰为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杨廷宝先后在沈阳、北京、南京得到了近50项设计或修缮工程,他始终不懈探索中国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道路。

    4.4举家逃难

    在家庭生活中,杨廷宝在天津基泰工程司工作后,陈法青就跟随他把家搬到天津。考虑到杨廷宝工作大多不在天津,接到北京古建筑修缮工程后,1933年初,全家搬到了北京。在这十年中,他们的五个儿女相继出世了,杨廷宝经常外出,一心扑在工作上。操持家务,照看小孩的事情全靠贤淑干练的陈法青一人承担。在其文章《忆廷宝》中曾写道“婚后的共同生活,使我对廷宝的秉性和习惯逐步有了了解。为了支持廷宝的事业,我尽量不使他分心,独自料理好子女的教育和各项家务琐事…廷宝生性爱静,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不愿别人打扰他的思路,孩子们都知道,爸爸在家时大家要安静,不可大声吵闹,不能打扰爸爸的工作。”遇上他工作不忙或是节假日的时候他就带着孩子们出去玩。在郊外的大自然中,看到一座古庙或特别的建筑,孩子们就四处跑着玩,杨廷宝就开始聚精会神的写生作画,一两钟头过去了,孩子们也玩得尽兴了,他的画也完成了。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杨廷宝正在基泰上海的事务所工作,日本侵略者的触角已经伸入到华北地区,果断干练的陈法青为了全家人的安全决定搬回老家南阳。她变卖了粗笨的家具,把杨廷宝的书籍、画卷等资料都整理好放在两个大箱子里;在同事的帮助下她带着五个孩子和那两个宝贝箱子,辗转颠簸地回到河南,在许昌与杨廷宝汇合了。看到妻儿无恙,杨廷宝悬着的心落了地;看到自己的书籍绘画完好无损,他更加感激自己这位勇敢聪慧的妻子。后来他们全家从许昌乘长途汽车到了南阳老家。

    在这之后约两年的“逃难”生活中,全家老小算是团聚了。可是杨廷宝心乱如麻,一来,亡国的悲痛侵蚀的他拳拳的爱国心,看着祖国大好河山一天天被日本人侵占,看着百姓流离失所,大量的古建筑在战火中化作灰烬,他心如刀割;二来,战争夺去了他执著的事业,在创业的黄金阶段他却闲居在家中。后来日本的飞机长来南阳轰炸,为了安全起见,全家又搬到了河南内乡的一个山区小村寨中暂住。刚搬不久杨廷宝就离开内乡,先应河南大学聘请担任外文教师。半年后,基泰工程司来电,催他去四川,承担刘湘陵墓的设计工作,杨廷宝喜出望外,终于又回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遂只身去了重庆。

    (未完待续)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杨廷宝(上)|益见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杨廷宝(上)|益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杨廷宝(上)|益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uy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