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结束已经有日子了, 2018也过了一小半,可我这才刚刚进入想要分享的状态!这拖延症也是没谁了。其实,早在18年初,在最冷的冰雪天气,我就去过温暖的南半球,把自己晒成了碳;又去了杭州,差点冻残。如今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再回忆起冰雪纷飞的冬日,终于——
感 觉 不 冷 啦!
哈哈,好吧,我知道这笑话有点冷,咱还是讲正题。
第一章 诗歌中的西湖
仔细想想,古人对西湖是有种蜜汁喜爱的。这种偏爱并不仅仅表现在诗歌的吟咏上。从著名的苏堤到白堤,他们修缮堤坝,种花栽树,对西湖也有实质上的贡献。作为他们的业余爱好,无意中吟诵出的几首诗,就像是给西湖打了广告。而且,这广告词威力巨大,影响深远。跨越数个朝代,它们流传如此之广,以致于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就对西湖产生了向往。 或者可以说,大部分中国人对西湖最早的认识,是从这些诗句中得来的,我也不例外。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____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想来大家对这些古诗都不陌生,
有没有看出古人对西湖有一种蜜汁喜爱?
有没有想过到底是怎样美丽的景色,
能让人乐不思蜀,
让人诗兴大发?
第二章 现实中的西湖
带着疑问,我赶上了一列老火车。这大概是国内还在运行的,最慢的老火车了。一侧可容四人对面而坐,中间有桌子,人数凑足了甚至可以打牌搓麻。因为天气太冷,车上乘客寥寥无几。后排有位大兄弟,干脆躺下呼呼大睡。
怀旧的老火车下车后,直接乘坐地铁2号线,几站路就来到了西湖边上。
见湖远望雪后的西湖,有些雾蒙蒙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惊艳!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亭台屋檐上还有层薄雪,挂着冰棱。手机只拿出来拍张照的功夫,就自动关机了,只能揣兜里捂一会再重启。信马由缰,我沿湖而行,遇到景点就停下,盘桓一会。一路上我先后登了雷峰塔,又穿过苏堤,进西冷印社,经白堤,最后抵断桥,历时约两个半小时。
雷峰塔上的远眺 莲花? 西泠印社中的草亭这是中国研究金石篆刻的一个百年学术团体的总部,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称,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金石篆刻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社由篆刻家丁仁、王褆、叶铭、吴隐创建于1904年,篆刻大师吴昌硕为首任社长。今存东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和一批名家石刻、摩崖题记。
这些都是网上查来的说明。金石篆刻,这些文化人的爱好,如今我已经看不懂了!不能看内涵,只看外表,略微遗憾吧!此处地势不平坦,应是一处多岩石的小山坡,坡顶坡下坡中,建筑布局错落有致,每个屋子,连上坡的石头路都有个雅致的名字。四处充满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风元素:竹,腊梅,草亭,石径,假山。明明面积不大,进去后,却又偏偏让你感觉别有天地。
渡口 从金碧辉煌的画舫到小家碧玉的摇橹船,西湖边处处是载客的船家。 平湖秋月第三章 变的不是西湖,而是观看的人!
在著名的西湖十景里,断桥残雪算是正当季的一景,所以到达之前心底是万分期待的。虽然当时天气寒冷,依然有无数慕名者不畏严寒,从各地赶来,挤满了一座桥。所以,我没看到残雪,只见到了桥上 游 人 如 织 !
断桥我觉得有些失望,果然我等现代人不能理解古人的审美啊!
还是说历经千年的风雨,西湖已经改变了模样呢?
失落间,我驻足桥头,回望湖面。就在这一刻,我get 到了要点!瞬间理解了古人对西湖如此偏爱的缘由。
山水如画那时辰, 白日已然西倾,一湖如镜。游船画舫,悠然往来;而远山如画,浓淡相宜。这不就是水墨山水画的意境吗?不震撼人心,却别有一番怡然自得,心胸开阔之感。
山,水,船舶,这些中国画中常见的元素,齐聚于此地。这确乎无疑是,极其符合古人的审美观念了。
而回想历史,你不难发现,中国山水画的高峰期正是宋元时期,也是关于西湖最为出名的诗句所产生的时期(苏轼,杨万里,林升都是宋朝人)。我以为毫无道理的事情,其实有着显而易见的原因——这里的风景,充满“当代人”的审美趣味,有着当时浓郁的“中国风”,不被偏爱,那才叫奇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