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是乾隆年间才有的。宋代将《史记》到《新五代史》编集在一起,称之为十七史。清代的时候,加上《宋史》《金史》《元史》《元史》,称之为二十一史。到了乾隆年间,《明史》修好加入,改为二十二史。后来,又把《旧唐书》《旧五代史》收入,合称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是二十五史,最后补上《新元史》就是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加起来3200多卷,每天读一卷,也需要九年多。但是,古往今来通读的人并不多。
清朝三大史评名作,分别是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虽然名称各异,由于是首尾相贯,说他们通读过是可以的。其中,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不包括《宋史》《金史》《元史》《元史》,钱大昕的书里没有《明史》。赵翼虽说是二十二史,但是却加上了《旧唐书》《旧五代史》,是货真价实的二十四史。
近代重庆合州人张森楷以一己之力用21年的时间,在1900年完成了《二十四史校勘记》。可惜后来遗失了一部分,没有出版。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的时候,从南京图书馆借去手稿参考,也算是没有遗珠之恨。
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的名气就大多了,手稿也幸运多了。张元济主持出版《百衲本二十四史》,写下了大量的校勘记。其中一部分作为《校史随笔》出版,校勘记后来整理出版,嘉惠学林,令人景仰!
张伯驹的女儿回忆自己的父亲,说他二十几岁《二十四史》读过两遍。我是不大相信,也没有证据反驳,姑且作为一说。
著名的唐史学家黄永年在年轻的时候拜在吕思勉的门下,曾回忆道,有人说吕思勉二十四史读过三遍,他认为吕思勉读过七遍。尽管是亲眼所见,数字存疑,但是吕思勉通读过数遍是决然无疑的!
顾颉刚是点校二十四史的负责人,他自己一生社会、教学活动繁忙,除了专著之外,还留下五百万字的读书笔记。要说他读完了,我也相信,不过他没说,这正是学者的谦虚之处。
还有一人,我相信他也读完了,就是邓之诚。1917年就是北大教授,北大和燕京大学历史系的著名学者大多出自他的门下,著有《中华二千年史》。他精通鉴赏、酷爱收藏,他的藏书大多是清代人的稿本、善本,多达十余万卷,后来捐赠给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这也是现代清史编纂重要的史料来源。
所以,我觉得真正读完二十四史的人,要么像赵翼那样写一本《二十二史札记》,要么像吕思勉那样把中国历史从头写到尾,否则我是不信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