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访贤 眺望宝岛〉 仲秋时节(2019年9月23日—25日),由于太阳的直接照射,大地还散发着一定的热度,中午时分,我们“福州平潭岛旅行团”,第一站来到福州。
福州别称“榕城”;榕树,是福州的市树,当年由于宋代福州太守张伯玉为防旱涝又编户植榕,为此呈现"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的景象。榕树便成为福州古城风貌特征之一。榕树叶茂如盖,四季常青,枝干壮实,老树挂满锈褐色气根,不畏寒暑,傲然挺立,我们站立树下,望之不禁为之赞叹不已!
三坊七巷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
三坊七巷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这里名人故居荟萃:文学家冰心、黄花岗起义烈士林觉民、洋务运动先驱两江总督沈葆桢、“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以及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严复先生,他们的故居,就散布在“三坊七巷”中:
走进景区,我问清方向,直奔严复先生的故居;沿路榕须垂挂,小巷深深,赫然抬头,“严复故居”已在眼前:严复(1854年—1921年),晚清时期,进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机缘巧合,又赴英国学习海军,并与驻英公使郭嵩焘志趣相投,结识为忘年交,在英国留学三年,在此间学习精研,吸取了大量先进西方新学,回国后的期间,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中日在东亚的地位扭转,此事极大地刺激了严复,为了启蒙国民,严复开始大量译介西方的著作,重要著作有〈天演论〉,书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严复大力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并提出“体用一致”的观点;并在1912年的民国初年,改“京师大学堂”为北京大学校,成为“北大”的第一任校长。严复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晩清阶段,他的一生,都处在“西学东渐”时期,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转型的路上,他一生顺应大势,大量译介引进西学内容,为中国的衰弱之躯,注入新鲜血液;他上下求索,人生充满了传奇而丰富的内涵,可惜,人生苦短,69岁即去世;在他故居浏览沉思,感佩其志,并深深地知道:只要中国现代化转型没有彻底完成,严复精神就永不过时!
〈平潭秋色 眺望宝岛〉 福建的平潭岛,又名海坛岛、岚岛,是我国的第五大岛屿;它夏长冬短,温热湿润,夏凉冬暖,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春温低于秋温。多年平均气温19.6℃,最冷日平均气温10.2℃;最热日平均气温27.9℃。
平潭岛,它是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地方,和台湾的新竹港、基隆港、桃园市隔海相望;我们旅游团一行,9月24日越过跨海大桥来到岛上,这里秋风阵阵,树木葱茏,景色怡人,风光旑旎…
徜徉辽阔的海岸,看到蔚蓝的大海,游艇的穿梭而过,我们心动了;登上游艇,向大海深处飞驰而去,海风扑面而来,船首激起阵阵浪花,游艇在浪头里上下颠扑,我们乘风破浪,感受着大海给我们带来的刺激,和它无尽的魅力…
夕阳西下,海岸披上了一层美丽的金色,渔网的绳索,连接起了岸上的游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们体验起海边渔民的打渔生活,拉网的号声,使大家心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阵阵笑声在海岸上空激荡;最终,虽然渔网里只有几枚小鱼,向着我们无奈地微笑,可大家兴致盎然,为满满的收获而倾倒…
海浪阵阵,潮起潮落,我漫步在细沙柔软的海岸边,眼光遥望东南方向的宝岛台湾,不禁想起在南京出生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遗作〈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我想,余光中先生带着生前无限的“憧憬”,而遗憾地走了,他的满腹乡愁,却早巳融入了这山川大地,蓝天白云,海涛阵阵中;我觉得,海峡两岸虽然隔海相望,然而只要大陆和台湾的民众,能够自由往来,能够共同享受着自由的空气,人的尊严得到尊重,并幸福地生活着,而余先生的乡愁,就足以告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