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我的时候,女儿一直在说,“我想你了”。
她确实长大了,已经很明白“分别”的含义和体验。早晨得知我将出差一周后,她就开始不安分起来。整整一天,她一会儿顽皮得无法无天,一会儿又乖巧得像个天使,各种举动,都是为了吸引我的关注,缠着和我说话。
吃过晚饭,要出门了。她飞快地跑回房间,笨拙地给自己扎了个小辫,又换上喜欢的衣服和鞋子,飞快地跑到电梯口,等到楼下去送我。
可是这一路,她总是在重复一句话。
“爸爸,我想你了。”
“好好听话,按时上幼儿园。”
“可是,我还是很想你。”
“爸爸很快就回来了。”
“我就是很想你。”
“爸爸回来给你带一个大大的礼物。”
“爸爸,我想你。”
“……”
我一边应付着她的问题,一边四处张望,寻找约好的车。
车来了。
我摸了摸她的头,说我走啦,你乖乖听话。
“爸爸,再见!”她在车窗外大声地喊,眼眶红了。
我冲她用力挥了挥手。车开了。
车子飞驰在高速路上,我的心思慢慢沉静下来。回味起刚才和女儿的一番对话,我开始觉得有些地方没有做好。
我只关注了结果,而忽略了她的情绪。
情绪是什么?当我们脑中升起一种意念,心中被一团情绪所填满时,应该如何处理,又希望得到别人怎样的回应?
长久以来,我们接受的观念是,如果这种情绪不是积极的,色调偏暗,如生气、害怕、郁闷,乃至思念,我们就要克制它们,驱散它们,打败它们。这种情绪可能发生在自己或别人身上,但我们都会致力于做些什么让它消散。
“不要生气,想开点就好了。”
“别害怕,要勇敢,要坚强!”
“烦什么,还有不如我的呢。”
“爸爸出差了,不是还有很多人陪你吗。”
这些有的是借助外力,有的是寻找参照,有的是转移话题,有时是编造借口。没有什么不对,但默认了一种结论,即这些情绪是不好的,产生这些情绪也是不应该的,所以应该想办法,赶快赶快让它们消失。
可是,它们真得消失了吗。
没有,它们只是被赶得远远的,躲到了一个隐蔽的角落。一旦那些被借来的外力不够强大,编造的借口出现漏洞,它们就会以十倍于以前的力量重新出现,再次冲进你的心里。
因为,彼时的害怕、生气、郁闷、思念,才是真正的你自己。
因此,倾听,接纳,共情,是多么重要。很多时候,一个温良如水的倾听者,胜过千百个能言善辩的开导者。
正面管教的原则是“和善而坚定”,充满善意和理解的体会孩子的情绪,同时坚持是非对错的原则,不惩罚,也不娇纵。道理是相通的。放下“我执”的固念,用心去觉察、倾听、体会,尊重事实,直面矛盾,然后做出坚定的行动。
夜已深,女儿想必已经入睡。如果时间倒回去几个小时,我很想轻轻地蹲下,扶着她的小肩膀,看着她的眼睛说:
“好孩子,你想念爸爸,是因为你心里有深深的爱,这是天底下最珍贵的宝贝。现在你可能有点难过,但当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就会感觉好很多。而再用不了几次日出,爸爸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