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收获:(艺馨,普老师,冬冬)
2.教师应该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收获更多的“课外知识”?(华岗,屿娜,申艳丽)
3.关于课堂中对于学生的称谓,是否与时代接轨,将网络称呼应用到课堂中?(凤金,闫艳丽,李广杰)
4.课堂中老师的站位与学生专注力的关系如何?(凤丽,铁文,志茂)
课前说明:
我先介绍一下这节课的背景,从2016年开始项城市每年都要举行一届多文本教学大赛,到2020年已是第五届了。由于自己对多文本了解不深入,我开始大量查阅多文本的相关资料,百度,微信搜索,也买了王君老师的书来读,王老师是做群文阅读教学研究的。反复读,反复看,反复思考,这才算对多文本有了一点了解,知道了多文本课堂的教学理念,主题思想。
经过这样一个阶段后,大约一个星期过去了。我也很着急,因为我只剩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了。我再次聚焦统编初中语文课本,有了第一遍熟悉教材的基础,加上查阅的资料。我第二遍阅读教材主要聚焦古诗词,古诗词在统编教材所在比重提升至百分之三十五,所以,古诗词的教学特别重要,而且可供多文本组文时会有更多选择。确定文体后,聚焦重点诗词,酒文化,月亮,思乡,田园诗,边塞诗,爱国诗,贬谪诗等多次被使用。多次翻看教材,我发现苏轼的诗词在教材中占比比较大,所以,我就查阅资料他又多了解了一些。结合我自己的教育经历,我决定我要讲苏轼的诗词。
这是一节九年级的课,我选了苏轼的三首诗词,分别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的《水调歌头》,九年级上册课外诵读篇目《定风波》,还有经典阅读读本上的一篇《临江仙》。这课多文本比赛选文是这样规定的,一篇课内,一篇读本上,一篇可以自由选择。
我选定这三首诗词,这节课的议题是乐观旷达苏东坡。这堂课的目标让学生通过比较思维方式,感受苏东坡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平时我们可能讲一首词都要1-2节课,那多文本课堂要讲三个文本,所以,时间安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加上我是借班上课,本来每位老师可以有10分钟时间给学生见面熟悉一下,但是因为学生又临时准备校服,耽误了时间。于是,课前只是把学习单下发到学生手中,学生熟悉了一下。学习单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课堂任务,一部分这三首词的写作背景,让他们提前熟悉背景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知人论世。当然背景资料的出示也可以有好多种方式。
希望和所有的小伙伴一起学习讨论,一起进步。感谢各位。
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更高,我们的课是限时的,每节课只能是30分钟,如果超过即使讲不完也会叫停。所以,在分组完成任务时,我只给每个小组完成一首诗的任务就可以了。当然如果时间充足也可以完成另外两首诗的。
设计意图: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官至礼部尚书,但他一生并不平顺,曾三次遭贬,几十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波折起伏颇多,然而,人生的悲欢离合,仕途的坎坎坷坷,生活的悲戚清苦,命运的阴晴圆缺,没有泯灭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他的做人原则和执着,他的旷达人生态度。坎坷中他以其旷达的胸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洒脱,成为一颗闪跃在中国文学天空的巨星,让后人长久地仰望。本节课带领学生读懂读通,领悟词意,并用求同的思维方式撬动课堂,寻找苏轼词作的整合点,品味三首词中含有相同词语的诗句辨析在苏轼人生里的精神皈依,从整体上感知东坡词作的魅力,追溯三首词作背后苏轼不同的心灵世界。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与生活相联系,诗歌的功用不仅仅在于诵读,而在于它能帮我们表达生活,帮我们在生活里寻找表达的契机,应建立学生向生活漫溯的意识。
活动(行为)—效果(影响)—意图(理论)—依据,最后,构建出策略。
评价:鼓励性评价
给予别人掌声的人也能得到别人的掌声。
怎么给学生鼓励呢?
唐江澎:学生读得好。
我忘了给大家说,我的课堂上谢绝掌声。
替代方案,思考为什么谢绝鼓掌
课堂上为什么谢绝掌声?
教育不能只关注效果,要关注影响。课堂上的真、善、美,没有真,那你的善学生能接受吗?
人的多样性,总体是达观。
打群架什么时候结束?没有新的观点,没有争议了,有没有价值。
观课议课不预演,几个人参与比较好?5人比较合适,避免不承担责任,也减轻了老师负担。
不是针对课,而是获得了什么帮助。
每次教研活动让老师带走些什么?
我们的问题要有价值。
观课议课要聚焦学科,才能更加深入。
教练型观课议课,观课议课最有价值的是呈现自我的不足。(背后理论:幸福是一种能力。)
幸福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审视,不抱怨别人;要规划未来,要提升幸福能力,改善生活状态;帮助我们理解当下工作。如果好,有帮助,有改变,觉得很满意。
权变。权衡调整,权衡改变。
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对象,境脉特征。
青年教师只观课,不议课,要让老师们保持锐气。
对话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反思:回答很完整,后面该怎么说呢?(陈老师提出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