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胡说
谈谈成长性思维

谈谈成长性思维

作者: 胡子_Herbert | 来源:发表于2018-08-18 23:38 被阅读0次

    今天来谈一下思维的话题。据说微软比尔盖茨和美国NASA在人员雇佣时候特别注意候选人的心理特征,将成长性思维模式作为重要的选聘标准和考核维度。那么什么是成长性思维模式呢?

    这一术语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威克提出,经过近10年的跟踪研究将这一模式总结为“能力可通过全心全意的练习而经由后天提高,在生物学属性上不是一成不变的”。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所有的技能或者智能,无论是任何领域都可以通过努力而得到,他们乐于接受挑战并积极地扩展自己的能力。为此,德威克劝诫为人父母者、为人师者多表扬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少称赞他们的智力和天赋,毕竟前者能鼓励他们不断尝试,后者却让他们在失败面前浅尝辄止。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思维模式就是固定型思维,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一切都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你不行的,你不是那块料”、“认命吧,你不够聪明”等等。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为什么我们更需要成长型思维,以及应该要怎样去发展它?其实,每个人都同时拥有成长性思维以及固定性思维,在某些方面我们会使用成长型思维去思考做事,而另一些方面我们则会使用固定型思维去思考做事。他们就像两顶不同的思维帽子,一些人带上成长型思维的帽子的频率会比另一些人更高,结果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让你的生活态度更加积极。

    根据德威克的研究发现,在学校测验中最顶尖的20%通常都会被持有成长型思维的学生占据,而排名中最后的20%则通常对持有固定型思维的学生所占据。持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更具备弹性和复原能力,他们认为挑战可以帮助人的学习和成长,挑战失败不意味着我的愚蠢,而是说明我还有成长的空间,他们认为努力是取得进步的必经之路。而固定思维的人往往害怕失败,担心自己看起来不那么聪明,比较笨,而拒绝接受挑战,只愿意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习惯性的回避挑战,遇到阻力时容易放弃,也因为害怕失败而经常踟蹰不前。

    那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发展强化这种思维模式呢?以下有三个步骤:

    第一,了解大脑的可塑性。我们的大脑和肌肉一样,可塑性是很强的,大脑中神经元之间负责传递信号的突出,会根据环境的刺激和学习经验不断改变。当我们每一次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就会产生新的突触,大脑中的神经元,就会形成新的强有力的连接,而复习已有的知识突出的连接就会更加巩固,而灰质就是从这些新的突出所形成的。一个来自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中心的报告显示,的士司机经过多年的驾驶经验,会在大脑中发展出大量的灰质,让他们更有效的传输在各大城市里。而且,比起巴士司机的大脑产生的灰质含量会更多,这是因为巴士司机总是驾驶同样的路程,而的士司机却要把乘客送到各种不同的目的地,同时研究发现这种现象和工作年龄挂钩,工作越久,大脑中的灰质越多。这说明被研究者的行为,通过训练和塑造以及培养,触发了大脑的改变,让他们在工作上更有效率。

    第二,以过程为焦点。德威克认为我们更应该对别人的努力和过程进行称赞,而不是对他们的成果,因为最重要最直接影响成长的因素是他人的评价性语言。以结果为焦点的评价,往往呈现出固定型思维的特征,如果努力过后得不到成果,那就会回避自己不擅长领域的挑战,尽量避免失败。相反,如果评价的焦点放在过程,行为就会表现为成长型思维的特征,就会把自己和我们的选择与努力挂钩,从而避免掉入固定型思维的陷阱。

    第三,要不断尝试有挑战性的事。我们要强化成长型思维,就要经常跳出舒适区,这会强制我们从固定型思维转换成成长型思维。因为面对在原有思维模式中不敢做的事情,挑战应运而生,需要我们去创新和学习,将焦点放在其过程,并想方设法的改善它。就好比42公里的马拉松对你来说是一个挑战,当你决定跳出你的舒适区去接受这个挑战,开始计划每周三天的长跑训练,而这个长跑训练就是其中的过程,同时也在促进你的成长型思维,这就是跳出舒适区的意义。

    最后,发展成长型思维并不容易,这是一个“自己与自己对抗”的过程,尤其在一个“以结果论英雄”的年代,这更显得尤为不易。这更像一次长征,需要我们不断的坚定内心,同时又要时刻检查行囊,但我始终相信,跳出舒适区,哪怕是“日拱一卒”,也会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精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谈成长性思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tpq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