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七十华诞,树林召通了“一环二环”。
所谓“二环”是指南园街的全线贯通,一举结束了多年的“断头”,环绕城区的北园街、林荫路、泰兴路、南园街四条街道路路相通,覆盖了树林召30.7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对内联通“六横八纵”,向外对接五大出口,是目前树林召的外循环,也是“多彩达拉特”走向世界的快速路。
“一环”是指建设路的多年“梗阻”被疏通,将达拉特路、迎宾大街、建设路、德胜大街四条路相连,形成了小城的内循环,也是城市的核心圈或叫旧城区。
一环二环示意图
建设路为南北双向六车道,早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就做过规划,但迫于财力物力的有限,当时只做过一些铲高垫低的工作,一直为土路,尤其通往原化肥厂那一段,人口密集,坑坑洼洼。
2012年,建设路被提上日程,但当时也只修通了北半部,北起北园街,南至树林召大街,再往南碰上“棚户区”,需要大量拆迁,一处大院动辄几十万,政府确实拆不起!
南园街为东西双向也是六车道,是树林召已建成的“六横八纵”交通网络的其中一横,位于树林召最南端。最早只建了白塔公园南端一截,到达拉特路断头。2017年将西半部与林荫路联通,达拉特路以东路段只在政务大厅门前修了一段,其他也需大量拆迁征地,患上“肠梗阻”!
两条主干道,就这样多处梗阻,几处断头,搁置多年。
为了迎接祖国七十华诞,改善百姓的居住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本届政府举债18.2亿,实施了达拉特旗有史以来大规模的棚改拆迁,据官方资料显示,计划实施棚改拆迁9645户,面积达11.6平方公里。
近两年,重点推进建设路、南园街建设区域的棚改征拆,到祖国七十华诞,梗阻疏通,断头接通,两条主干道才被贯通,才有“一环二环”。
新建成的建设路(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路通,心通。国庆节前夕,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建设路溜达溜达,走在宽展平坦的柏油马路上,人的心情无比舒畅,不由自主拿出手机咔嚓几张。不时碰到熟悉和不熟悉的面孔,三人一群五人一伙,大家与我一样,你一言他一语,脸上的笑容无法掩饰,一位从未谋面的老人自言自语说:“路修好,人的心情也不一样。”
是啊!住在树林召几十年,我们与这座小城有着千丝万缕的感情,是这座小城养育了我们,它是我们的家,更是我们的根。
过去曾有“三公六札萨;不如一个烂达拉”之说法,那是指旧时代的农耕文明,“吉格斯太到乌兰,海海漫漫米粮川”,也是计划经济年代的美誉,因此达拉特旗被誉为鄂尔多斯的“达老大”,我们曾引以为豪;进入工业文明的时代,曾经的“米粮川”由农业大旗变成财政穷旗,我们的城市建设,比之周边落伍了。
我们都是从平房搬到楼房,住过平房的人,大概都有一段不太美好的记忆,平房区的道路都是尘土飞扬,泥泞不堪,路比院高是树林召的一大怪相。遇到雨天,家家筑堤,户户打坝,“达老大”被“烂达拉”或“邋遢旗”而取代,作为达拉特人,被人调侃,觉得很不光彩。
树林召是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成长起来的一座小城,历史并不长。新中国成立之前,树林召只是一座召庙的地名。当时虽然是王府驻地,但几乎没有居民和店铺,只有王府500平米砖木结构的建筑和一些零星的农舍。1950年5月1日,达拉特旗人民政府成立,树林召作为旗府所在地,成为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座小城的建设才始于起步。
1973年我来到树林召,对我这个井底之蛙、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孩子来说,以为树林召可是个大城市。亲眼目睹她的芳容,确实比我见过的人民公社大了许多,更比我们乡村繁华了无数。
在我的记忆里,当年的树林召有两条街道,即长胜街和新华街,很短,人们形像喻为“牙长一圪截”。如果追根溯源,这两条街还是以包东公路为依托发展起来的。那时包头去往东胜的车辆,从大树湾渡口(木船)过黄河(后来浮桥)进入达旗,一路向南,到马兰滩,途径万太兴、永来城、王贵、甲湾子向西南方向延伸而去,其中到了新华书店一分为二,形成一个Y字,左为长胜路,右为新华街,有人称之为裤衩路,确实很形象。镇内的车站、旅馆、土产、百货、五金、肉食、粮油门市、食堂、理发、照相、邮电、书店等等都在这条街上。堪称当年树林召的“王府井”,也是达旗人民的一条“民生街”。
在新华路与长胜街的拐弯处和树林召大街的西端开辟集贸市场(即现在的新华市场),农牧民自产的农副土特产品应时上市,还有各种维修服务摊点,市场活跃,经济繁华,这是改革开放之初,计划经济将过渡到市场经济的雏形。
树林召大规模的发展应该始于改革开放。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包东公路由城内移到了城外,即现在的达拉特路,树林召的发展主要在路东,也即现在的“一环”范围。
80年代初,建成树林召大街、长胜街、锡尼路、新华街等四条比较正规的柏油路。
当时,只有树林召大街和锡尼路为两条主干街道,南北向的只有新华街一条道,是原包东公路,其他街巷尚未完成规划。
达拉特旗的政治核心中心,如旗委、人大常委会、旗人民政府、政协、人武部等首脑机关都在锡尼路中段。物资局以西被称为“西沙梁”,建设路以东称为“东沙梁”。
80年代初树林召镇区示意图从上图可以看出,80年代的树林召镇区,全旗机关学校大部分分布于这两条街道,镇区内还有部分生产队掺杂期间,如万太兴,兴盛园、王贵、永来城,董家营子,可谓城中有村,村中有城。树林召无论哪条街道都与村庄和田野相连。市民与农民掺杂其间。全镇除了旗委、政府两座大楼和电影院比较豪华外,其他几乎清一色平房大院,住的都很简陋,城市与乡村不是左邻就是右舍。此时,树林召初具规模。1985年建筑用地达到508平方公里。
自包东公路移出城外,人们习惯称其为“西公路”,以此为界,将树林召自然划分为新区和旧区,树林召又掀起了一轮新的建设,沿公路两侧大兴土木,大部分为民宅,如我们称之为“交流会”的那一片,一盖就是几十栋。
公路两侧围绕车辆服务,还盖了不少饭店、旅店、维修店,如华盛饭店、白塔饭店、银泉楼等等,都曾红极一时,吸引了不少美女帅哥,喝酒必唱,唱酒必喝,蔚然成风。
1990年开始建设商城,基本囊括了树林召所有商户在这里经商,每年8月10号的交流大会雷打不动,“西公路”犹如达旗的“小香港”。到1991年镇区建设用地达到705平方公里。
1989年包神铁路建成通车,铁路以东,公路以西即所谓的新区。90年代初达拉特电厂选址公路西,92年一期工程全面开工,达旗才开始了新区的规划。1998年达拉特旗西园小区的建设,标志着达拉特旗房地产业正式登台亮相,之后,一批房地产项目如雨后春笋在新区冒了出来。
千禧之年后,鄂尔多斯人迎来了十年发展黄金期,煤炭资源的大开发,给鄂尔多斯带来了巨额财富,也带来了城市化建设的又一轮高潮。达拉特旗作为鄂尔多斯市七旗一区之一,当然也不甘落伍。
2002年正式实施白塔公园的建设,04年建成,达拉特人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公园。
2003年达拉特旗开始过境公路的建设,04年通车,结束了210国道穿城而过的历史,这条路留作市政街道被命名为“达拉特路”;从此达拉特旗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大幕徐徐拉开。
2006年建设景观大道,向北打通了树林召与包头的连接通道,增强了城市南北向的交通能力;
2008年开始建设西出口,完成了树林召互通高速立交,与G65高速联通,2009年建成,相继完成迎宾大街的建设任务,迎宾大街诞生,西至包茂高速,东至绕城公路,全长11公里,为双向六车道,谓之树林召的十里“长安街”;
2010年新华路、平原大街、南园路等一批市政道理相继完成,其中新华路直通三垧梁工业园区,城区一批公益项目也相继落成,如污水处理厂、体育中心、双骏公园、银肯公园、市民广场等相继完成并投入使用。
2011年以后,鄂尔多斯煤炭狂跌,楼市低迷,资本断链,曾经神话一样的鄂尔多斯一夜之间陷入债务危机,迎来了有史以来最严酷的寒流,掏炭的、盖房的、放贷的通通跌进了“冰窟窿”,曾经大拆大建的拍脑袋项目,坑苦了好多企业和刚刚富起来的达拉特人,企业倒闭,银行逼债,巨额的高利贷,牢牢套住了所有老百姓的钱袋,满城都是荒唐事,家家一把辛酸泪。随处可见的断头路、烂尾楼比比皆是。
阵痛过后,开始痛定思痛,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理性战胜了无知,平静击败了浮躁。经济发展由弯道超车步入常规行驶。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鄂尔多斯煤炭市场开始逐渐回暖,一度跳水的鄂尔多斯经济得以逐渐复苏。达拉特人也丢掉了贪大求洋、不切实际等等幻想,按照“收缩限扩”的总体思路,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等每一个环节,脚踏实地,力争干一处成一处,不留尾巴、不留死角。
当历史的脚步再次踏入树林召时,我们看到这座县级之城熠熠灼灼,园艺景观、城市绿道、慢行小道、棚改工程,休闲、旅游、文化娱乐等设施……成绩单上的每一个脚印,都是那么地靓丽鲜明,着地有痕。
据官方报道,2018年以来,达旗累计投入2.6亿元,着力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新建环通南园街、召西路、德胜大街、建设路、教育街、安达街,提升改造西园路、树东街、新华路,合计里程16.25公里,城区断头路大部环通,交通通行能力显著增强。
曾经的“邋遢旗”化茧成蝶,脱胎换貌,颜值大变。我们相信,未来的达拉特,绝不止“一环二环”这么简单,“三环四环”也将在历史的风烟中向我们重重地走来!
(此概念未经官方认可,纯属个人一家之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