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把大把地浪费之后,蓦然间,四月的阳光已经让我蛰居的乡下变得忙碌起来。
我还没从周公的世界反应过来,母亲就已经从集市上买了诸多食材,匆匆地准备起来了。这让感到莫名其妙,而后恍然大悟。一个特殊的节日即将到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需要缅怀先祖,踏春,品尝青团。
今年的祖坟不是我们家祭扫。然而父亲的坟是一定要去的,这是母亲心头一个隐隐的痛。只是平日里,她已经在和乡邻们的谈笑之中默默地把这种痛埋藏起来了。就连在我们儿女面前,她也不再提及父亲的往事,仿佛那是一缕渐行渐远的青烟,在岁月的蹉跎中,已经几乎看不见了。
然而,这个节日的到来,她会不会在打开那扇记忆的大门,品尝伤痛的滋味?
我吃过早饭,看到她早已把一种叫做青的草,在水里汆过后,揉进糯米粉中。我试图帮助她做点什么,却被她拒绝。这是她的性格使然吧,几十年的生活下来,艰苦,勤奋,从不麻烦他人,甚至是家人。
我曾经觉得,这是一种缺乏合作精神的保守的观念。商业社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团队与合作。可是,母亲这样的人不是商人,他们是传统的农民,固然可以用所谓的落后保守来形容,然而他们所代表的淳朴善良,也在商业的熙熙攘攘中,如同青烟散去了,变得虚无缥缈。
她已经开始把提前炒制好的陷放旁边了,并且感到了岁月不饶人,疲惫而艰难地直起身子。她最后要我帮忙,一起把上锅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做好。
我这个生手,自然是做不好,也自然需要遭受她在耳畔唠叨。在我看来,这种唠叨来自岁月的累积,也来自母亲对做好一件事情的坚持。我做的青团稍不好看,她就说我,最后在无可奈何之下,我被赶去烧水,这是青团的最后一道工序——蒸。
母亲轻轻地叹气,叹生活的不易,叹我的不争气,也叹对父亲离去的无可奈何。虽然她什么都不说,我却从叹息中读到了那一缕青烟,原来那渐行渐远的青烟始终在母亲的心头。
时光荏苒,父亲的去世已经将近十年。十年生死两茫茫,母亲从当初的撕心裂肺痛哭,到后来的唉声叹气,到如今的沉默寡言与偶尔的叹气。思念这把雕刻刀,已然把她变得更加沧桑。
父亲也是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民。无论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上,他都坚持了一种自觉,绝不给人添麻烦,绝不拖欠任何人的人情。宁可让自己在贫穷中苦苦挣扎,也不做一件亏心事。
他在世的时候,和母亲常常为极小的一件事情,和母亲争吵。曾经有一次,他为我们做了一顿饭。厨艺不佳的他,居然忘了放盐,这让母亲懊恼不已。两人争吵不已,最后由于理亏,父亲败下阵来,嘿嘿傻笑。
这样的争吵最终成为了记忆,留下来的是怀念和伤感。清明节的到来,大概也引起了我们的伤感。
经过几小时的努力,熟悉的香味飘满房间。这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来自勤劳的成果让母亲非常满意。千年的传统美食,还在这小小的山居里飘香!
她取出香和蜡烛,以及一些纸钱,让我们去上坟。这些年来,她自己从来没有去给父亲上坟,都由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去祭扫。用她的理论说,自己怎么能给他上呢?应该晚辈去祭扫。
然而,她有非常害怕,我们把祭扫的流程搞错,每年都千叮咛万嘱咐,确认我记住了程序,才放心。
祭扫完毕,我们几个带着对父亲的思念,默默地往家里走,心中不免感慨:又是青团飘香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