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司马大概没想到曹家还有这么深的势力,只是把曹氏宗族灭掉还不够,之前的门生故吏太多,难免就有忠心不二的,淮南的守将毋丘俭是被自己儿子的正义言论感染,觉得国家应该是曹家的,你司马这么搞是大逆不道,然后请扬州刺史文钦商量,文钦是曹爽的粉丝,两人一拍即合,替曹爽报仇,杀司马兄弟,假称有太后密旨,起兵六万讨伐司马;
这种事还是挺危险,因为毋丘俭的地方距离东吴很近,如果东吴借此机会也来伸一把手,那后果就有些严重了,而且天知道还有多少曹氏的粉丝是不是也有这个主意,万一都集合起来,那还是个大麻烦了,司马师此时刚刚做了个眼部外科手术,正在休养,但这种事他如何能安静下来休养,赶紧想对策,太尉王肃说,首先毋丘俭的部队家属大都在中原,可以好好安抚,以此来化解他们的士气,慢慢他们就都散了,司马师同意,但谁去做这个事呢?自己这刚做了手术,派别人去又不放心,这时钟会在身边说,淮楚部队的实力很强,要是派人去,还是不安,如果有什么意外,那后果很严重,这话坚定了司马师的信心,亲自前往,留司马昭在朝里,调遣几路人马包围敌军的态势,司马师坐镇襄阳,开会,底下一直在附近的人看的还都是挺明白,第一,毋丘俭不是干大事的人,文钦只会打仗,这俩搭伙,有点像吕布加袁绍,肯定没戏,第二,表面上看好像气势挺大,其实很多部队是被毋丘俭强行卷进来的,如果朝廷的部队到了,这些胁从部队马上就都能散了,司马师一听心里就有底了,而且还抢占了位置最佳的南顿城;
毋丘俭也知道南顿城重要,但下手晚了,他离着近还下手慢,可见效率,然后得到消息,东吴孙峻出兵,准备抄他老家,毋丘俭有些慌,他反对司马但支持曹魏,跟东吴还是势不两立,这可不行,赶紧撤兵回去,司马师一看这情况,也明白他这是回去救老家,顺势也攻过来,有三个城,乐嘉城,项城和寿春,这三个地方搞定,此次叛乱基本就成功镇压了,此时另一个新星登场,就是邓艾;
毋丘俭在项城,一直关注乐嘉城的消息,文钦说没事,他带着儿子文鸯,只要五千人马,就能守住,等这爷俩到乐嘉城的时候,司马师的部队也到了,正在安营扎寨,文鸯建议父亲趁着他们立足未稳赶紧出击,文鸯此时才十八岁,正是好时候,司马师的安排的是等邓艾过来一起攻打,加上刚做的手书,有经验的都知道,这眼部手术恢复最需要的是平静的心情,一旦心里有火,着急等状态,眼睛这块绝对是要恶化的,司马师现在就是,这还算是顺利了,但心里也是着急,眼睛一直疼,夜里,文钦和文鸯的部队从两边分别杀进了,势不可挡,司马师得到报告后,心里一下着急到极点,眼珠都从疮口迸出,快要疼死了,又要稳定军心,自己在这强忍,文钦和文鸯的作战方案是分别从两头杀入,然后到敌方中央大营汇合,文鸯是杀到了,但文钦一直没见,文鸯一直杀到天亮,遇到了来增援的邓艾,邓艾跟他打了五十多个回合,未分胜负,此时文鸯身后的魏兵反扑前后夹击,文鸯的部队都散了,只剩文鸯一个人,单人独骑,往南走,后面跟着追杀的魏兵魏将,仅魏将就上百员,不知道的还以为文鸯是主帅带队出征了,马上要追上的时候,文鸯就突然杀回,冲到魏兵将阵中,一通厮杀,打死若干,魏兵稍退,然后文鸯慢慢的走,后面再追,上千人追杀一个人,结果被这一个人来来回回冲杀了四五次,最后还给杀退了,这真的是一个奇迹,所以人多不一定能赢,尤其这种,都以为我们人多,光是这个阵势一摆你就得投降,没想到人家不吃这套,不但不投降,还要跟你玩命,那这边虽然人多,但都是自己顾自己,自己不能受伤害,都这么想的话,如何能打得赢,而且在实际中,有可能是这样的,假设追击的魏兵是一千人,最前头的二百人被杀败了一次,然后退到最后,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前面这哥们挺猛,打不过,但他们也都默认最后的胜利一定是自己的,跟着就好,然后是第二波二百人,杀退后,跑到最后,就这么循环,失败的人肯定不会说自己失败,不知道厉害的人总觉得胜利在望,奋勇向前,直到最后几乎所有人都挨了一遍揍,觉得够呛了,所以就撤了,文鸯就成功突围了;
再说文钦,果然是无谋,连路都没找见,在山里转了一夜,等他找到路,他儿子都找不见了,所以他也没打,跑到寿春去了,再说司马师这边有个校尉叫尹大目,是曹爽的心腹,一直想给曹爽报仇,他知道文钦也是曹爽粉,就想联系一下里应外合,就以劝降为由想来见文钦,但文钦不想见他,尹大目没办法,都直接喊让文钦再忍两天,因为尹大目知道司马师身体不好,就要死了,只要熬到司马师死了,后面的形式就会有变化,虽然也不会有太大变化;文钦不但不听,还放箭射尹大目,尹大目哭着就回来了,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文钦跑到寿春的时候,寿春已经被诸葛诞拿下了,想回项城,当时又是王基胡遵邓艾三路人马都到了,没办法去投了东吴,毋丘俭在项城里,外面被围,文钦跑路,城里是没法呆了,只能突围逃跑,好容易跑出去,跑到了慎县,被县令灌醉后砍头,淮南的叛乱平定了;
司马师总算是拖着最后一口气把这个事情做完了,每天夜里都是以前他诛杀的那些人来索命,心神恍惚,知道药丸,走到许昌就走不动了,赶紧把司马昭从洛阳叫过来,托付完毕后,泪流满面,司马师司马昭虽然是亲兄弟,但两个人的性格不太一样,司马师更阴沉更理性,不像人,更像是一架机器,有清晰的目标要实施的方案,然后就是忠实的执行,不管这个方案多残酷,尤其他爹司马懿去世之后,责任感倍增,他应该知道,未来是他弟弟司马昭的,他只是个过渡阶段,那么很多脏活累活最好都他来干,他也是这么做的,现在要死了,也许是个解脱,书中说最后司马昭还有很着急的事情要问司马师,但司马师大叫一声之后就去世了,我很想知道司马昭想问的到底是什么?
司马师去世,这对北魏的政治局势有重大影响,曹髦派人来许昌,那意思,司马昭你就别回来了,就在许昌呆着,防着东吴,这种傻逼建议,司马昭居然会犹豫,关键时刻又是新人出手,钟会说,还是得在皇帝身边呀,司马昭马上就带兵回来了,曹髦吓一跳,他也是刚当的皇帝,可能以前的事了解的不多,没想到司马昭敢不听他的,就回来了,然后太尉王肃建议曹髦晋封司马昭,接替司马师的职务,从此大权都在司马昭这里;
西蜀姜维,听说曹魏的动荡之后,觉得司马师去世是个机会,趁着还没完全稳定,决定北伐,刘禅同意,姜维到了汉中,整顿人马,张翼说,其实咱这个地方不适合远征,适合防守,姜维怎么会听这个,又拿诸葛说事,再有夏侯霸给煽风点火,张翼一看拦不住,就说之前失败都是动作太慢,这回速度快一些,获胜的把握更大;
于是姜维带五万人,先来洮水,新任雍州刺史王经和陈泰起兵七万来迎敌,姜维安排好张翼和夏侯霸,自己背水结阵,来战王经,王经说这都三分天下多少年了,你咋就不能好好安生过日子,你图个啥?姜维的第一理由已经不是光复大汉,而是司马师无故废主,我们这当邻居的得来过问一下,一言不合那就开打,背水结阵,那肯定是要先撤退的,如果出现这个信号,对方是不可以追的,但王经不懂,这一追激发了蜀兵的斗志,再加上夏侯霸和张翼从后面的包抄,魏兵大乱,自相践踏,战死的,踩死的,跳河的,斩首上万,尸体垒起了能摆好几里路,王经应该是第一次见这种场面,总算逃得性命,回城再也不敢出来;
姜维这里大获全胜,心情很好,还想继续打狄道城,张翼的意思是,差不多就可以了,你是要胜利,要名声还是要什么,已经达到了,那就回去吧,姜维还是不听,如果败了有可能回去,胜利了绝不可能,从这点上看,姜维跟诸葛还是有巨大差距,王经败了,还有陈泰,最主要的是一支生力军,就是在淮南平叛中崭露头角的新人邓艾,从山东兖州直接调到西边来,邓艾与陈泰会面后,陈泰跟邓艾请教该怎么做,陈泰这个人还是挺好的,不拿自己的资历和仗着自己是本地的就压邓艾,还来虚心请教,邓艾也抓住这个机会,说如果姜维拿下洮水后,联系羌人,去打关陇,那就会比较麻烦,而如果是去打狄道城,那个城可不好打,短期根本拿不下,空耗兵力,然后咱们援军一到,他们这回就白折腾了;
事情就是按照邓艾的预测发展,姜维围攻狄道城久攻不下,又听说对方的援军要到了,心里更急,于是让张翼攻城,夏侯霸去跟陈泰对线,自己来找邓艾,本想两军对垒,等他有意识的时候,两边已经都是邓艾的旗号,貌似已经进了人家的圈套,赶紧全军撤回汉中,后来才知道那些根本不是邓艾的作战部队,只是邓艾的广场舞部队,只是用音响造势,就让姜维慌了,看来姜维虽然嘴上说不拿邓艾当回事,其实心里还是很认真,甚至有些紧张,邓艾很好的利用了这种紧张带来的敏感慌乱,这基本也注定了,西蜀最高战力在北魏新人面前还是水平不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