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归根结底,我们到底要不要鼓励孩子去走竞赛的道路呢?我认为,竞赛类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孩子和家长的目标、个性和心态。
1. 目标
如果参赛目标就是拿名次、加分,那么只有极少数幸运儿能实现这个目标。大多数做分母的孩子,就会一无所获。但是,如果我们把参赛当作一种经历,一种过程,那么孩子就有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很多无可取代的宝贵经验。这种想法不应成为比赛失利后的安慰剂,而是当作参赛初衷,一开始就要明确起来。
2. 个性
孩子的天性各不相同。有的孩子,好胜心和抗压力双强,喜欢专注于一件事,对重复性训练耐受力比较强,在激烈对抗中能激发出强大的能量。这样的孩子,就是为竞赛而生的孩子;有的孩子,心理比较成熟,真正能做到“自己跟自己比”,不在意名次和结果,从每一次比赛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这样的孩子,也能从竞赛活动中获得很大收益;还有的孩子,好胜但脆弱,在压力下容易发挥失常,这样个性的孩子,至少在低龄阶段,就不适合参加竞争很激烈的比赛。
3. 心态
我曾经私下观察过,在各种体育和学术比赛中,不同家长的表情动作。我发现,很多家长,真的是比孩子还要激动,还要投入。那种对孩子的殷殷期盼之情,对赢的渴望,和对输的失落,全都写在了脸上。
有时候,我在想,我一个外人冷眼旁观,都能看到这些心情起落,那孩子岂不是感受更深刻?如果只是家长内心的情绪变化,能很快调整过来,也还好。但有些不太擅长控制情绪、心态摆不正的家长,会给孩子带来很大伤害。
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我亲眼见过在一次区级的网球选拔赛中,孩子打输了,自己难过得直哭。孩子爸爸不但没有安慰,还当着所有人的面,愤怒地用球拍狠狠打了孩子屁股。一边打,还一边恶狠狠地说,“让你不好好练,又输了,真丢人。”那个可怜的孩子,才9岁,一边哭,一边默默忍受父亲的暴力。这对父子之间的故事,我并不清楚。但很难想象,这样的亲子组合,能从比赛中获得真正的收益。
对于竞赛类活动,我们家长需要明确,这是属于孩子的比赛,不是我们的。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可以与孩子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泪水,但我们无法改变比赛结果。只有清醒地接受现实,才能更好地给孩子提供建议和指导。无论是继续努力拼搏和投入,还是及时止损,退出没有希望获胜的竞争,都需要理性地做出选择。
我很喜欢一位家长给孩子的赛前指导:拼尽全力,做到最好;享受比赛,为自己骄傲。如果每位家长和孩子,都能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参加竞赛,无论输赢,都会收获满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