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这个句子做题目,一来非常认同:“对!读张晓风的散文就是这个感觉!”;二来赞叹:怎么有这么美这么贴切传神的形容!读这部散文集的过程也时时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张晓风的散文,情思细腻,文字隽永,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于无色处见繁花》收集了她各个时期的作品,从年轻时的《地毯的那一端》到中年时的《我在》,从轻盈柔情到深沉绵远,无论处在生命的哪个阶段,因一颗纤细敏感的心,日常生活都在她眼里呈现出别样的美好。她以华语散文“最温柔的一支笔”,带领我们感受庸常世界里的诗意与温暖。

成年人的生活,总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压力焦虑,可也有一朵花一片云带来的惊喜,那需要我们驻足感受。作者文字中由天地自然之美带来的深深喜悦,让我们不由反思,奔忙于追求快乐幸福的路上,是否也错过了什么?
在《画晴》中,她写道: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
我起来,走下台阶,独自微笑着、欢喜着。四下一个人也没有,我就觉得自己也没有了。天地间只有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气,我走向田畦,就以为自己是一株恬然的菜花。我举袂迎风,就觉得自己是一缕宛转的气流,我抬头看天,却又把自己误以为明灿的阳光。
我是个喜欢看云的人,尤其当遇到烦恼时,它的变幻聚散提醒我一切“无常”,都会过去。从无言天地中获取力量和安抚,是比抱怨诉苦寻求言语开解更有效的方式。

如今的年轻人,一旦走出校门,单纯的爱情就再难寻觅,家境、学历、收入、车和房,外在条件越来越高,让人疑惑:真爱在婚姻里到底占多少份量?
张晓风的《地毯的那一端》和《一个女人的爱情观》表达了琐碎生活里,精神契合的两个人相濡以沫的幸福。
在婚礼前,她写给另一半的信里,她说:
我们的经济从来没有富裕过,我们的日子却从来没有贫乏过。我们活在梦里、活在诗里,活在无穷无尽的彩色希望里。
这样为对方的幸福而幸福的两个人,即便到了中年,依然让我们看到爱情最好的模样。在《一句好话》里,她写道:
他去欧洲开会,然后转美国,前后两个月才回家,我去机场接他,提醒他说:“把你的表拨回来吧,现在要用台湾时间了。”
他愣了一下,说:“我的表一直是台湾时间啊!我根本没有拨过去!”
“那多不方便!”
“也没什么,留着台湾的时间我才知道你和小孩在干什么,我才能想象,现在你在吃饭,现在你在睡觉,现在你起来了……我喜欢跟你用同一个时间。”
这淡淡一句话里的深情与牵念,读来很难不为所动。是什么让这样令人羡慕的幸福越来越稀有而不可得?

除了对美与爱的体悟,对生死与存在,以及某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她也表达了自己的思索。比如《癫者》,简洁中有触目惊心的力量。
有人看见癫者在海边刳木为舟,就群聚前观。
其中某个胆子较大的上来问道:“癫者,你要走了吗?”
“谁不走呢?谁又有‘永久地址’呢?”
“你要到哪里去?”
“你们谁又知道自己往哪里去呢?”
众人中较敏感的已经开始为自己低泣。
“你真的是癫狂的吗?”一个孩子跑上前去,抱着他的颈项。
癫者庄严地站起身来,缓缓地说:“我不配,但我祝福你是,立志做个大癫吧!孩子。”
众人哗然,急去抢救那孩子。
何者为癫何者不癫?似乎很难有标准答案。但如何走出适合自己的路却值得每个人用一生去探寻。
余光中说,这支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一点刚劲。《于无色处见繁花》以对世间的爱和思索,字字若璎珞敲冰,唤醒我们在忙碌中渐渐迟钝的感受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