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用心理学方法拆开他人语言的外包装

用心理学方法拆开他人语言的外包装

作者: 成精的树洞 | 来源:发表于2022-06-15 13:21 被阅读0次

    众所周知,高情商的人在当今这个社会属珍稀保护动物。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人,虽然不一定带有恶意,但很多时候,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方式总是让人很着急。

    当发生一些不愉快时,我们往往越和对方沟通就越生气。不仅问题得不到解决,双方的关系还更容易闹僵。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说法,改变自己,永远比改变他人容易。既然我们无法浇点水,施点肥,就让他人的情商快速成长。那么我们可以尝试着,通过再次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扼杀在摇篮里。

    首先,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层面,都是有自我防御机制的。其作用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一旦其他人无意间触发了这些防御机制,我们就会本能产生厌烦。甚至为了消弭这种厌烦,用含有攻击性的愤怒,退缩性的逃避,倔强的否认、软对抗的沉默等行为作为一种代偿。

    其结果,树洞精就不多说了,反正大家都能想得到。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这种防御机制被触发呢?其实,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要留意对方话语中,所蕴含的多重含义就行。

    就比如树洞精曾经遇到过的一位朋友,她有一位强势的母亲,不管她做什么都要管。

    那时候她来找树洞精倾诉的原因是,她母亲不尊重她的个人隐私,将她手机里的一个有关于倾诉解忧的群给删了。为此,她和母亲大吵了一架。虽说具体的吵架过程,树洞精并不知晓,但通过她的倾诉,基本可以还原一部分。

    她母亲的说法是,群里负能量的人太多,不希望她和这些人接触。说她和这些人混在一起,容易影响学习。容易整幺蛾子。总之当时的话并不好听,劈头盖脸就是一阵数落。

    而这位朋友的说法是,她需要一个发泄负面情绪的空间。而且群里有许多认识的朋友,母亲的这一行为给她带来许多困扰。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样的情况,会作何理解。树洞精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的话,这对母女话语分别可以分成三层意思。

    先从第一层表面意思看,俩人似乎在争执这件事情对错与否。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从第二层意思看,两个人争夺的是话语权,到底谁听谁的。母亲希望女儿听话,女儿希望母亲别管得太多。

    而从第三层意思看,这场争执其本质却很温暖。母亲关心女儿,担心女儿在外面受影响吃亏。而女儿希望母亲更多一些理解自己,彼此之间给予更多的信任与尊重。

    俩人之所以会发生争执,其根本原因在于,俩人的关注点都停留在最表层的对与错上。且由于情绪不稳的推波助澜,俩人潜意识中,更关注话语权的争夺。如果其中一方,能想得更深一些,这件事情的争端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可以用更理性的方式去解决。

    由于每个人都习惯包装语言,导致我们的语言中,很大一部分说出的不是事实,而是我们的预测。

    就比如,一位妻子对丈夫说:你什么家务都不管,下班后就知道刷手机。碗都不能帮我收拾一下。

    这句话从逻辑上看似乎没有问题,但妻子想表达的真的只是指责吗?其实不然,我们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妻子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多半是希望丈夫能给自己帮帮忙。这是一句求助性的话语。

    而她之所以指责的口吻表达出来,是因为在潜意识中,已经预设好了丈夫不愿意帮忙。才会使用这种略有些强硬的态度表达出来。

    这时候,作为丈夫如果只听到第一层意思,或许会想起自己在外面的各种不容易,负面情绪涌现,处理不好就是一场家庭战争的爆发。

    而如果他听出了第二层意思,在面对至亲之人提出的要求时,伸出援手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我们无法要求别人的语言,不经过包装。但我们可以把自己锻炼成拆包装小能手。并且在自己发声时,有意识地控制一些包装程度。这样能够很好的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类是一种学习和模仿能力极强的生物,如果有人对某件事或某个行为,展现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那么,周围其他人也会潜移默化地学习这种应对方式。

    因此,很多时候,当我们改变自己的同时,也在改变他人。

    在本文的最后,树洞精想借用佛教的一个观点,作为本文的收点,渡人先度己,度己先度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心理学方法拆开他人语言的外包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urx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