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的主题是妈妈,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割舍不开的一生的羁绊。
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一段话,摘录如下:
“母亲和儿女们的纽带是来自血脉的,所以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走得有多久,我们都会忍不住回望出发的起点。那是孟郊心中的三春光辉,那是杜甫梦里的香雾云鬓。千百年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母亲的样子,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这是董卿老师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说过的一段话,情真意切,令人深思。
对于母亲,我想绝不是某一种单一的情感,一定是道不尽,千言万语都难以明说的。
01
儿时的记忆虽已远去,但妈妈年轻的样子却始终刻在我的脑海里。那是我在一张照片上看到的,因为从我记事起,我就从未在母亲的脸上看到过这样的笑容。
看得出那天天气不错,妈妈穿着黑白格的夹克,黑色喇叭裤,扎着马尾辫,靠在一颗碧绿的柳树下,笑颜如花,青春洋溢,充满着十八岁少女的蓬勃朝气。
小的时候,我不理解为什么爸爸妈妈整天吵架。后来知道,他们不是自由恋爱,20几岁的年纪可能还没完全懂得家庭与责任,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对年轻气盛的他们只是个牢笼。
妈妈曾经多次离家出走,但最后都回来了。那时候还不懂得离家出走的意义,只是每天都在门口张望,看到她回来,我就开心地扑了上去。
长大后,跟妈妈聊起儿时的事情,妈妈说,她曾经无数次地想过要离婚,或者一走了之,因为她觉得那不是她想要的婚姻。但每次想到我就又舍不得,狠不下心。她说,那时候看着小小的我穿着红棉袄,扎着羊角辫,蹦蹦跳跳的像极了电视里的年画娃娃,特别可爱。
我想,那是第一次做母亲的她,因为我而变得柔软了。
而孩童时期的我,对妈妈的感情,更多的是依恋。
02
从此之后,妈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子女身上,料理家务,任劳任怨。
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她参加了教会,接受了新的思想,对自己的婚姻好像也有了新的认识。虽然还是争吵不断,但再没离开过。也许,他们注定就是要共度一生。在这日复一日的争吵和好中,培养出了更深层次的感情,就是谁也离不开谁。
她开始每周带着我去教会,跟我讲圣经的故事,让我跟她一起祈祷礼拜。而此时的我,已经到了叛逆期,对这些事情全然不感兴趣,偶尔的顺服也只不过是屈于她大人的威严。
但似乎我越是叛逆,她就越是想征服我,她越是强迫我,我就更加反感,我们进入了一种特别拧巴的恶性循环之中。
不知道是我的叛逆期过长,还是我真的不感兴趣。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都是寄宿制,我庆幸着终于可以不用受她逼迫了。但是每逢放假回家,她还是源源不断地给我灌输宗教思想,只不过我有了自己的想法,常常会反驳她。短短几天的假期,经常会闹得不欢而散,最后我负气回学校。
尽管如此,每次回家,她还是会给我准备一大桌饭菜,帮我洗好一大包脏衣服。临走时,再给我塞满大包小包的零食和生活用品。
这大概就是,千百年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母亲的本能。
青春懵懂期的我,对妈妈的感情,是爱恨交加,想要靠近又想逃离。
03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做了妈妈,我也即将成为一个妈妈。
我才明白,妈妈,从来就不是完美的。
她也只不过是个普通人,因为有了妈妈的身份,所以时常被推上超人的神坛。她也会犯错,会懦弱,也会有自己的小倔强。
我也理解了,她对我的种种行为,我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都只不过是她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因为在她的认知里,她觉得对的事情一定要教给我。我学会了用更加包容的态度去处理我们之间的矛盾。
她还是会时不时地强迫我做一些事情,时不时地给我推送一些我不喜欢看的文章和视频,但是我不会再暴躁地回击了,耐心地听她说,默默地响应她的需求。
看着她渐渐冒出的丝丝华发,我会伤感时间过得太快。她的任何一点身体不适,都会牵动着我的心。这大概就是来自血脉的情感纽带。
每年,我会抽时间回家多住几天,陪她聊聊天,唠唠家长里短。她开心,我就安心了。
如今的我,对妈妈的感情,更多的是理解和感恩。
莫尔说,为了寻找想要的东西,我们走遍了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
家是一座房子,一个地方,因为有妈妈,它变成了温暖的港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