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七,天气晴好。家里的高中生昨天下午返校了,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决定把家里的卫生打扫一遍。
刚拿起拖把,“丁铃,丁铃……”电话响了起来。
“李老师您好!新年好!打搅您了,我是小A的奶奶。”电话里传来小A奶奶熟悉而热情的声音,问候声中带着一丝不安。
“您好!小A奶奶您有什么事吗?”
“哎呀,李老师啊,这大过年的我都不好意思给您说,没办法,只好跟您打电话,看您能不能抽个时间 再说说小A呢?”
“ 那好吧,我们下午三点在体育场见面,好吗?”
“那太好了,谢谢您李老师,总是给您添麻烦,哎呀,我都不知该说什么才好。”小a奶奶语气中带着歉意。
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小A是我班的一个学生,今年11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问题学生”。 父母感情不和,在他两岁的时候,妈妈离家出走,一直由奶奶抚养。七岁的时候,妈妈又回来了,现在又生了个妹妹。自从妈妈回来后,母子关系一直非常紧张,甚至妈妈怀着妹妹的时候因母子争执,还把妈妈推倒在地。今年在我班,每天到教室里就把书包一放,桌子上一趴,或者睡觉,或者吃零食,或者看漫画,旁若无人。检查作业时总是表情木然,头一仰,嘴一张就俩字没做,至于脸红、羞愧什么的,根本就不存在。下课时更不与其他同学交流,在教室里经常上演搞点儿公物小破坏,恶作剧什么的也是很平常。
这样的学生,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后来和他妈妈沟通时,妈妈从始至终,滔滔不绝,都在抱怨,都在说孩子的种种不是,当我让妈妈说他一个优点时,她竟然说不出来。可妈妈提到自己一两岁的女儿,却赞不绝口。妈妈最后还说他是奶奶给惯坏了。
对于抱怨的妈妈我是这样想的:一个妈妈在孩子两岁时离家出走,7岁时才回到孩子身边,这五年当中几乎音信全无,孩子的童年可以说完全没有妈妈的陪伴,这几年也是孩子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五年后母子重逢,孩子的习惯让母亲怎么都看不顺眼。而孩子对一个陌生的“母亲”——一个充满挑剔目光,想要改造他的“母亲”,内心是抗拒。母亲本来想修复与儿子的关系,但他的急躁和想改变孩子的做法,反而让她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关系越来越紧张。我也理解了孩子生活中的恶作剧、叛逆,其实也是为了宣泄自身的情绪,同时引起别人的注意。我当时建议妈妈在保持原则的情况下尊重孩子,多一份耐心。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之前,先要赢得孩子的心。这也是《正面管教》告诉我们的至理名言。
而爷爷奶奶谈起来的时候总是说自己如何爱自己的孙子,如何照顾他,给他买最好的吃穿用品。当我提起他课堂上吃零食的时候他的爷爷奶奶却说每天上学的时候不给零花钱就不去上学,没办法,只好给了。
对于溺爱他的爷爷奶奶,我想起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中的一段话:我们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更要懂得如何去爱孩子。就好比我是一名外科医生,拿着手术刀诚恳的告诉我的病人,“我非常愿意帮助您,尽管我没学到什么技术,但是我充满爱心,来吧,请相信我吧!”如果您是这位病人,您一定神色大变,从手术台上跳下来,逃走了吧?这段话告诉我们光有爱心还不行,我们还要有爱孩子的方法。
至于孩子的爸爸,我一直没有见到。和孩子交流时,孩子说他的爸爸早出晚归,他很少和爸爸在一块儿吃顿饭,或者做些什么。至此我特别同情孩子。 在这样一个从小缺失母爱,父亲缺位,没有陪伴,隔代人爷爷奶奶溺爱的家庭里 ,我们能企盼一棵“小树苗”,向着阳光,沐着雨露长得挺拔俊秀吗?
社会上有各种各样培训技能的学校,却没有教人如何做父母的学校。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如何把这张白纸描绘出美好的景色,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