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些地方,评职称市、县级优质课是个 “入门证”。如果老师没有优质课证书,即使其他条件再优秀,也没有参评的资格。
的确,对于老师来讲,“公开课” 是教学生涯中难以逃脱的一项挑战,是关系着职称评选的 “大事”。所以,不少老师对于公开课的态度都是小心翼翼的。
“公开课,要向律师开庭学习——不预演、不雕琢,真实地呈现过程。这样的课堂,精彩值得借鉴,问题值得反思。这样的课堂,才接近真实。”
去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的文章《老师,你敢上 “裸课” 吗?》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在张祖庆老师看来,不经预演、排练的不完美的 “裸课” 才是老师们真正修炼的法门。
不知道各位老师,您对此怎么看呢?您,敢上 “裸课” 吗?
一
老师,您敢上 “裸课” 吗?
“长期以来,对公开课的评价,大多注重其 ‘教学艺术’ 而忽略其 ‘教学效率’。一节花了一年时间准备的 ‘精品课’,其示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观摩公开课的终极意义,在于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改造常态课堂。然而,这种近乎 ‘变异’ 的公开课所呈现的教学理念,对日常教学又有多少指导意义?”
张祖庆老师在文章中这样质问公开课。那么,为什么张祖庆老师要如此提倡 “裸课” 呢?先来看张老师的文章——
张祖庆老师:
在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上了一节未经试教的课。当天,点赞者甚众。
然而,真正触动我思考的留言,来自一位律师朋友:“公开课,本来就不应该试教。我从没听说过哪位律师开庭,需要 ‘预演’。” 朋友的话,让我愣了好几秒钟!
一直以来,公开课试教,仿佛天经地义。
一次次备课,一遍遍试教,一回回推倒,一番番重来,折腾不止,筋疲力尽。
最夸张的,当数那些参加 “国赛” 的选手们,一旦有幸被选中,就会走上磨课的 “不归路”。日里磨课,夜里梦课,死去活来,活来死去。
于是乎,听课者最终看到一节万花筒般精致的课——动画美轮美奂、音乐荡气回肠、语言气势如虹。
置身其中,恍若观赏一场艺术表演,让人目不暇接。
长期以来,对公开课的评价,大多注重其 “教学艺术” 而忽略其 “教学效率”。一节花了一年时间准备的 “精品课”,其示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观摩公开课的终极意义,在于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改造常态课堂。然而,这种近乎 “变异” 的公开课所呈现的教学理念,对日常教学又有多少指导意义?
从这一点而言,我更欣赏那位律师朋友的观点——公开课,要向律师开庭学习——不预演、不雕琢,真实地呈现过程。
这样的课堂,精彩值得借鉴,问题值得反思。
这样的课堂,才接近真实,因为一线教师的常态课堂,哪来那么多时间准备?
这样的课,虽不完美,但是有研讨价值。
我曾在不同的场合问过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等几位前辈名师,你们的课经过几次试教?
答案是——第一遍,不试教;后来,边上边改进。
不试教,是不是不备课?不是的,反而对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永正老师备课,把 “工夫” 花在 “功夫” 上——反复练板书、练朗读、练批注;
支玉恒老师备课,读一遍,就把课文反扣过来,捕捉文本的第一印象,根据文本特点设计教学;
贾志敏老师备课,几乎小学课文的所有名篇,都能熟读成诵。
这些前辈名师是真正 “用一辈子备课”。他们,把工夫下在了课堂以外——文本细读的功夫、板书的功夫、朗读的功夫、背诵的功夫、点拨的功夫。
他们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以成就学生的精彩为己任。
也许是受他们的影响,不知从哪天起,我给自己下了个死命令——今后,我的任何第一次亮相的公开课,不再试教。朋友们戏称,开启了 “裸课” 模式。
每次上课前,用心地研读文本,思考教学方案,并对各种可能进行充分的预判;进入课堂,心理会莫名兴奋(当然也带着一丝丝紧张和期待),仿佛前往某地探险。
上完课,常常会有意外的惊喜,有时也难免遗憾。
可是,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公开课当作 “研讨课”,而不是 “示范课”,那么,我们就不必太计较某一个环节 “不够完美”。
真实的家常课,也是 “不完美” 的。
“不完美”,会带给上课者和听课者共同的思考——如何抵达 “完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