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咆哮,让孩子爱上学习》
田宏杰
51个笔记
第五章 情绪管理——让快乐激发潜能
>> 积极情绪·学巴菲特,跳着踢踏舞去上学
>> 快乐、积极的情绪会让孩子更有动力,更容易成功。
>>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如何去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有三种方法。
方法一:转换身份
>> 把他当成别人家的孩子,自己是在给别人家的孩子做辅导,这样情绪脑就能立刻冷静下来,用理智脑去想办法。
>> 方法二:记感恩日记
>> 记感恩日记或好心情日记可以让我们和孩子更快乐。怎么做呢?我们和孩子分别说三件今天发生的好玩的事,或者有趣的事,或者别人帮自己做了什么让我们觉得很感激的事,用一个本子把它记下来。
>> 比如妈妈可能说:“今天进小区大门的时候,我看到后边有一位妈妈用自行车推着孩子,我就等了他们一小会儿,帮他们开门,他们很开心。”这就是一件事,很简单。孩子可能说:“今天体育课我忘了带跳绳,浩然把跳绳借给我,我很开心!”可以说学习上、工作上的事,也可以说生活中的事。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积极事件,只要我们注意到它、提及它,就会带来好的心情。
>> 方法三:心锚法
>> 心流·孩子有挫败感,怎么办
>> 真正给心理带来打击的常常不是事情没做好产生的挫败感,而是我们对挫败感的不认可而导致的对自身能力的不认可。
>> 挫败感是什么?挫败感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情感,是我们很渴望得到一个结果或一种状态,但却没能得到时所感受到的情感。
>> “心流”是积极心理学里的重要概念,是指那种将个人精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在这种感觉下,个体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内心体会到最大的幸福。
>> 当挫折感来临的时候,我们不但不能压制和掩盖它,还要去认同它,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方法去克服,才能体会到全然投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在完成任务时体验到征服感,形成真正的信心。急于缓和挫折,未到时机就解除焦虑和逃避巨大挑战都会妨碍心流的产生。
>> 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和挫折感相处?我们要用到张国维博士提出的“情绪三明治”法:先谈情,再说爱,最后讲理。
>> “先谈情”,就是认同当前的情绪,共情。这时要对孩子说,“嗯,你觉得自己讲得不够好,心情真的会很低落,很沮丧”,让孩子觉察到内心有一种无力的感受,然后静静地和自己的这份情绪待一会儿。不要急于去让孩子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当孩子的这种情绪被接纳,得以表达后,就会慢慢平复下来(情绪是流动性的),这时——就像那个演讲被淘汰的孩子,她的内心想要讲得更好的决心才会开始冒出来起作用。
“再说爱”,这就是要让孩子看到内在的力量和以往成功的经验,来让自我的能量变强大。家长可以对她说:“嗯,我看到你真的很用心,很想做好,这些天你练习演讲时,很注重通过故事来阐释你的观点,这样确实能与听众产生共鸣,我欣赏你的这种风格。”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说出她的练习成效,孩子的内心就能体会到很强的力量感。
“最后讲理”,要找到原因,找到方法。和孩子一起探讨:这次有哪些问题之前疏忽了?下次可以在哪些方面提高?问完这些问题,孩子的思路立刻就打开了,她不但不会再沮丧和挫败,反而会产生很强的力量,她会恨不得赶快参加下一次演讲,来看看自己提升的效果。
>> 抗逆力·把错误逆变为学习机会
>> 我们的人生也一样,每一个障碍和每一段弯路对我们的人生也都有着重要意义。有位生涯咨询师说过:“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波峰和波谷,波峰是正面经验,波谷是负面经验,而每一个波谷的负面经验,都能够挖深生命的河床,让生命容纳更充沛的水流,让人生之河变得更宽广。”错误的价值是什么?错误能让我们的内心激发出更强大的力量,让我们拥有“即使百转千回,最终定能柳暗花明”的自信。
>> 孩子和成人不一样,孩子对未来的权衡力看得不够清晰,自身的弹性和自控力也没有发展成熟,这时让一个孩子独自去面对错误和困难,孩子很难应付
>> 以偏概全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错了一次就觉得以后永远都得错,另一种是做错了一件事就对自己整个人都否定。
>> 错误真的有意义。在做事之前做好充分准备,把自己能想到的、可以避免的错误全都避免掉,这只是智慧的一部分;智慧的另一部分是,当一个没有想到的错误出现的时候,我们能看到这个错误给了我们什么提示,这两点加在一起才是真的智慧。
>> 抓住生活中一个个小的错误,对孩子进行认知引导,让他看到错误的意义,帮他找到方法去解决困难,弥补错误,孩子内在的抗逆力就会得到激发,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 心理弹性·成败并非泾渭分明
>> 首先,这个转变过程中会有“反复”,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
>> 在这个养成过程中,我们要看到有哪些因素促成了他好的状态。可能是因为我们最近跟孩子说的话比较积极正向;可能是我们心中对他有了正确的期望,没提过高的要求;也可能是我们跟他提要求的时候,列出的清单比较明确具体;也可能是孩子最近因为快考试了,动机比较强,他每次做作业前都做好了桌面和事项的整理……要把这些成功因素都看到,不断去有意识地强化,这样我们的成功就不是稀里糊涂,我们也就知道该怎么把这些因素在孩子的学习中稳定下来了。
>> 其次,在孩子学习状态好的时候,也要看到想学和不想学的矛盾较量。
>> “孩子,你身上也会有不想学的力量,因为你还小,不能完全掌控它。但是,当你看到它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掌控,或者不被它控制的时候,你想学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大。”
>> 自主性·放弃威胁,激发学习热情
>> 威胁关系中孩子的学习没有自主性
>> 将玩具提前“给他”还是“不给他”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什么?是在给和不给的时候有没有尊重孩子自主性的需求,要让孩子明白妈妈不是要限制他玩,而是希望他快点完成作业,这样就可以玩得更尽兴,那孩子就会学得好也玩得好。
>> 我们一定不要将学习和礼物之间建立这样的关系:学习好才有礼物,学习不好没礼物;学得快先拿礼物,学得慢后拿礼物
>> 有自主性,才能主动掌控学习
>> 你感觉我是在威胁你呀?妈妈这样做的本来目的不是想威胁你,是觉得如果拿礼物来激励你,你的作业也许会写得更快,之后就有更多的时间尽情地玩。如果你觉得我是威胁你的话,看来我这个方法是不管用的
>> 认错就是简单地说,我的方法不管用,我们要想新方法。这样就行了。妈妈把认错做得真诚又不过分,才会给孩子做榜样,孩子也会勇于认错。
>> 然后要把问题抛回给孩子:“妈妈又想把礼物给你,让你开心地玩,又想要你快点完成作业,你觉得怎样才能做到呢?”这才是本质问题嘛。这时儿子就会发挥他的自主性,提出他的方法来,在自主地提出方法时,他才有主动感去掌控学习。
>> 被妈妈欣赏的孩子,会更有学习热情
>> 孩子学习磨蹭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妈妈不允许你浪费时间,你一定要把握好时间,过最有意义的生活”。这样孩子就懂得了,妈妈不允许他浪费时间,不是因为学习是唯一重要的事,而是因为妈妈希望他每一分钟都过得有意义,这样以后才能拥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 我们不能使用“好好学习,才给礼物”这样的威胁性语言,孩子被威胁时会愤怒、会抵抗,而且在威胁中自主性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样孩子就没法做到好好学习。所以我们在送礼物时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他的快乐对妈妈来说很重要,妈妈内心对他有很重要的期许,希望他能够做最好的自己,过有意义的人生。当孩子明白他的人生不是只有学习,还有着更广泛和更多元化的意义时,他才会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才会有更多的学习热情。
>> 情绪调节·如何应对考前焦虑
>> 怎样引导孩子调节考前焦虑,让他考出最好的成绩
>> 焦虑水平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而是居于中间位置时学习效率最高,我们将这种居于中间的焦虑水平称为最佳唤醒水平。
>> 实际上孩子面对考试时,只有经过精心准备,才能取得他理想的成绩,只有跨越挫折,才能获得对考试真正的自信。
>> 怎样将焦虑情绪调动到最佳唤醒水平,用最好的状态迎接考试
>> 实际上,考试的意义是什么?
考试的第一个意义是对以往学习的反馈。通过考试可以看到孩子哪里学得好,哪里还有弱项,让我们把弱项找到。这个弱项可能是知识点上的漏洞,也可能是学习方法上的漏洞,或者可能是考试方法上的漏洞。我们要通过考试把这个漏洞找到,然后再去找应对办法,去提升孩子的学习水平。
>> 考试的第二个意义是刻意练习考试技能。
>> 当孩子把应试能力变成可培养、可成长的能力时,面对考试他就不再紧张了。
>> 我们要引导孩子建立对考试的合理观念,把考试看成是平时学习的反馈,通过考试找出知识漏洞、方法漏洞和考试技能漏洞,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渐提升;把考试技能看成是可培养、可成长的能力,在每一次考试中不断练习。通过这两个方法正确认识考试,将考试中的焦虑水平调动到最佳唤醒水平,促进学习,取得好成绩。
>> 情绪冰山·将坏情绪引向正面
>> 要以坏情绪为线索,看到孩子内心未被满足的需求
>> 消极情绪的产生是因为孩子内心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每一个孩子,当他的需求被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积极情绪,像开心、高兴、惊喜。当需求没有被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像生气、厌烦、焦虑。
>> 去除“好、坏”二元对立评价,才能看到检查作业的真正好处
>> 批评的时候呢,不要皱着眉头说,“这个乱”“这个错了”。孩子不想被我们指责,他当然会发脾气。所以,要基于具体的问题来说错在哪里,如果我们能找到他错的规律那就更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