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也会看相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这是孔子观察人的道理。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中国看相很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很多。
中国人看相自有一套,包括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麻衣、柳庄、铁关刀,乃至现代意大利、日本研究出来的手相科学、掌纹学。许多新东西,也逃不出中国相法的范围。
但是中国人还有另有一套看相方法,叫“神相”或者“心相”。
“神相”不是看形态,而是看神态。还有一种叫“心相”,是以中国文化的基本立场,绝对唯心(非西洋唯心的哲学)。
所以有几句名言:“有心无相,相由心变。有相无心,相随心转。”一个人思想转变了,形态就转变。
所以,看相是科学。
例如:印堂很窄的人,度量一定小。印堂很宽就是度量大。
有人天生的性格,遇到不如意的事,就皱眉头,慢慢印堂的肌肉就紧缩了,这是当然的道理。
还有人说露门牙的人往往短命,因为他露牙,睡觉嘴巴合不拢,呼吸时脏东西进入到体内,健康容易出问题。
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他没有了,其实传下来的还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不同于其他看相理论,他说:“功名看器宇。”
器,是东西。宇,代表天体。器宇,就是天体构造的形态。勉强能解释成这样。
有没有功名,看风度。
事业看精神。
身体健康与否看指甲。指甲主要成分是钙,钙不够,体力就差。
寿夭看脚肿,命长不长,看走路的脚肿。走路脚跟不点地,一是短命,而是聪敏浮躁。
如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
中国这套学问叫“形名之学”,在魏晋时就就流行了。有部书《人物志》,魏代刘劭著的北魏刘昞所注。是人的科学。是真正的“人事管理”“职业分类”,指出哪一类人归哪一类人。
第二部研究人的书就是黄石公传给张良的《素书》,对于为人处世以及认识人物的道理,有很深的哲学见解,也可以说是看相的书。
孟子也看相,但是不挂牌。他注意看人家的眼神,光明正大的人眼神一定很端正;喜欢向上看的人一定很傲慢;喜欢向下看的人会动心思;喜欢斜视的人,心理上大概有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