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而》是讲个人做学问的内在修养,而第二篇《为政》则是讲学问的外用。
孔子只讲“为政”,不谈政治。孔子所提的为政是教化,教是教育,化是感化,为政的意义包括了教化。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北辰:北斗星。共:拱。
译:为政最重要是“德”。内心有道,表现在外的行为就无懈可击。就好像北斗星一样,有中心的思想,中心的作风,以道德的感化,你在那里不需要动,只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就像满天无数的星座,都会跟着你的方向动。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孔子说,我整理《诗》三百篇的宗旨在什么地方?一句话,思无邪。
中国历史上向来文史不分,文哲不分,文政不分,凡是大的政治家,都是大文学家。所以孔子是想告诉为政的人,除了领导思想不走邪路,对于自己的修养,更要有诗人的情操,才能温柔敦厚,才能愉快地为政。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领导的导。
译:领导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以政治体制来领导,用法制来管理,使大家不犯法,犯法就罚。这样一来,一般人会逃避,钻法律空子,而且他逃避了处罚,还会自鸣得意,毫无羞耻心。假如以道德来领导,以礼教化,做到人人有耻,不敢做不道德的事,不等法律制裁,自己就很难过,到了这种情形,就达到了政治的目的。
4.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经过十五年的磨炼,三十岁时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才确定,但还有怀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到了五十岁才知哲学的宇宙来源。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别人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心里平静。到了七十岁才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但不超出范围。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何放在《为政》里?因为为政需要人生的经验。不管为政还是做事,都是靠人生经验的积累,四个字——人情世故。人情,指人与人之间的性情。世故,指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鲁国大夫。与孔子关系介于学生和朋友之间。御:驾车。
译:孟懿子刚刚来拜访孔子,请教什么是孝这个问题,孔子说,不要违背,就只有这么一句话。一会孔子出门了,樊迟来驾车,在车上孔子对樊迟讲:“刚才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答复他不要违背”。樊迟一听,回过头问,老师,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没有什么,很简单。父母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孝敬他,去世以后我们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
译: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也来问孝,孔子说,对父母能付出当自己孩子生病时那种程度的关心,才是孝道。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小孔子四十五岁。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的人,以为养了父母就算孝。但是,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要给它吃饱。所以,光是养而没有爱的心情,就不是真孝。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子夏来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态度很重要。有事的时候,我们做后辈儿女的赶紧替他们做,有好吃的,就拿给父母长辈吃。你以为这就是孝了吗?
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和颜回谈话,有时谈了一整天,他从来没有反对过我的意思,看起来笨笨的,但当他离开不在我面前时,做人做事都会检讨自己,结果不但懂了我的意思,还能进一步发挥,由此看来颜回并不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