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粗浅的阅读,我大致把本课教学划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 指导字词
字词教学在小学所占的比重是很高的,尽管《跳水》这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的课文,在教学时对难写、难理解的字词进行指导教学还是很有必要的。黄厚江老师在课堂伊始就指出:“识字和写字、积累词语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所以接下来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自主寻找课文里最重要的字词的任务。
学生边找边说,黄老师就逐一进行讲解。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进行着。当学生自由的说出了一些字词后,黄老师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去思考我们在“积累字词的时候,除了一些易错的、难写的外,还有哪些字词应该关注?”
学生这时候又找到了一些出现次数多的字词,黄老师肯定了他的寻找思路。又引导学生关注双横线里的字(也就是课本上要求会认的字),并让学生边读边口头组词。就这样边说边分析的处理了课后的生字。
最后,黄老师见没有学生说出他预设的要讲字词时,自己主动说了自己关注的字词。对“艘”字进行了读音、字形、笔顺以及含义的指导,又引出“跳”这一词,把学生引入对文本的感知中。
二、初步感知
黄老师从“跳”字入手展开分析,明确指出:“还要关注对文章理解很重要的词语”,在小说里要找到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词语。比如,借助“跳”字我们就能分析小男孩的人物形象,敢不敢“跳”更是决定命运的时刻。
接着,黄老师又引导学生两次讨论了在这篇小说里,最重要的人物是谁。
第一次讨论的时候,注重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把小说里出现的所有人物甚至关键“道具”——帽子,都做了一一分析。
当学生说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孩子的时候,黄老师就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他的引导语,就能够答出来这个孩子具有勇敢的特点。当学生又指出这个重要人物是船长的时候,黄老师设置的问题是,船长这个人的个性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借着这个问题就说出了船长的沉着和机智。当学生提到猴子的时候,他又问猴子在这个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由此,学生就能够答出它起到了推动情节的作用。当学生说是水手的时候,黄老师问的是,“如果小说里没有水手行不行?所以水手起的是什么作用?”学生由此又想到了水手的作用是引发故事。
值得学习的是,在分析人物特点的时候,黄老师对每个不同的人物都提出了不同的、贴合人物特点的引导问题。老师不用说答案,学生就能根据引导自然而然的说出答案。这种教学方式引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讲到“帽子”这一道具的象征意义是“面子”的时候,更是让学生明白了男孩之所以不顾一切要从猴子那里拿回帽子的原因——他要追回的是象征着自己的尊严、面子的帽子。
完成了这一教学任务,黄老师紧接着,又开始了评选最重要人物的第二次讨论。这次讨论与上次不同,如果说前一个问题是发散性的梳理问题,那这个就是创设了一个真实的任务情境,让学生聚焦小说的关键人物,更深入的分析孩子和船长的人物形象。
后来,又通过让学生猜测孩子长大之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孩子的不冷静、冲动等不足和船长的冷静机智的特点,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这其实也是基于学习任务创设的一个真实的语用情境。)
三、代入角色
第三个环节:两次让学生代入角色,思考“你会怎么做”?思考黄老师可能会怎么做?都是为了刺激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船长做法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一步感知船长的人物特质。
四、合理推测
在第四个环节,合理推测环节。黄老师先向学生介绍作者,然后让学生基于对作者的了解去对小说的情节进行合理推测。向作家挑战,推敲题目,创设真实的情境,驱动学生自主表达观点;向教材挑战,判断插图的合理性,发展了学生的审美鉴赏的核心素养;还创设了一个让学生给这篇小小说起一个题目的学习情境,发展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创造美的能力。每个环节都基于真实的语文任务安排问题,创设情境,教学扎实、高质。
五、场景再现
最后一个环节通过画示意图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间重新梳理了故事情节,实现了场景在线。课堂最后总结学法,指出小说学习中理解人物的方法有:抓故事、抓细节、悟道理。节奏紧凑,不拖沓。
网友评论